社論/正視少子化的教養問題

  • 2020-04-07
 近年來少子化議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政府官員也對於不生或不婚的現象,以「國安問題」的字眼來加以形容。少子化亦衍生出獨生子女的教養問題,少子化雖可以讓孩子得到更多資源,但若一不留意,可能會導致過度溺愛獨生子女,另外,獨生子女因為從小少了兄弟姊妹作為陪伴,許多東西都是自己獨享,故當他們進入學校生活或職場時,可能會需要學習如何與他人分享與相處。
 在半個世紀以前,國內已婚婦女平均每人生育活產嬰兒九點六人;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子女養育成本提高,養兒防老觀念改變,性別偏好風俗降低,個人生活素質講求,結婚年齡延遲,再加上生育控制技術進步,使理想子女數和實現子女數同時減少;未來的走向是一對夫妻平均只生一個孩子,在親職教育方面,因夫妻投入職場、較少有時間陪孩子,安親班取代部分家庭功能,家人共處的時間被3C產品填滿,甚至有部分家長會以物質作為獎勵或補償,導致過度溺愛。
 因為只有我,稀少變成尊貴,所以孩子都被稱為小皇帝,嬌生慣養,供應無缺。
 孩子享受最好的資源,使得孩子沒有努力的動機,亦不能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意義;對心智未成熟的孩子過度講求民主,使得孩子自我中心、不懂倫理、目無師長,教師及家長無力糾正孩子偏差的言行;過度重視智育及升學的觀念,忽略孩子品格的教養,使得孩子不懂人情世故,不知如何處理真實社會生活。許多孩子變成了自我中心、不懂得體恤他人、缺少責任心、生活自理能力差、好逸惡勞的恐龍小孩,這些現象使得原本有意願生孩子的夫妻打了退堂鼓,這也將使少子化的現象更加嚴重。
 雖然有許多令人憂心的現象,卻不能完全責怪他們;因為他們生在少子化社會,肩負重擔,父母的期望,祖父母與外祖父母的期望,乃至更多家人的期望都冀望於這孤零零的孩子身上;而未來照顧這許多長輩的任務,也要獨自承當。在變遷迅速,競爭劇烈的社會,如何長大成人,負起責任,還真不易。
 少子化改變了這個社會的面貌,也改變了人際關係和人類的生活。以往那一套制度,那一種觀念和對青少年的了解,都不再能適用。在少子化的時代中,不應只思考對學校或社會帶來哪些危機,更應思考這些少子化下的孩子失去了哪些學習做人處事的環境與機會;不應只是思考該提供哪些獨特或精緻的教育配方,更應反省成人的教育觀念及現行的教育問題。
 面對少子女化的震撼彈,教養與輔導工作之重要性尤過於往,自小建立正確的觀念很重要。教師、家長都必須倍加用心與努力,正視少子化所改變的社會和所帶來的問題,都能為我們的下一代思索,如何教育出肯定自我價值,懂得感恩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