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蔓延全世界,帶來各行各業的衝擊,呈現百業蕭條的窘境,連帶讓以「藍眼淚」揚名中外觀光市場的馬祖也受相當影響,僅剩過往一成的遊客造訪,且還未探底。確實,這項困境並非彼我所樂見,亦不利於島嶼的發展;但立於危機的十字路口上,卻也看到給予我們轉機的風向標。
人潮的減少降低了經濟的收益,卻也讓環境得以休養生息的機會。大自然的瑰麗與海洋資源的富饒是馬祖得以發展的重要靈魂,但近年因快速發展,讓整體的建設對環境造成不小的負荷,舉凡用章魚籠及大型蟹籠捕撈漁獲、越界盜抽海砂、遊客隨意的棄置垃圾、汽機車增量排放廢氣等,在在都是佐實生態被鯨吞蠶食的證據。儘管相繼有論者敲響環境浩劫的警鐘,但鑒於經濟起飛與民生溫飽的考量,保育措施的推廣進幅仍相當受限。
這次疫情雖使觀光客降低許多,但也借這番機會使北疆土地得以喘口氣、大力進行環境重整,調養進步開發所帶來的失衡體質。經濟發展固是我們發展的旗艦方針,但經濟不僅是包含利潤效益,還要包括對於環境綠色生態的平衡,維護經濟連帶的永續,倘若無法有效的管理,讓生物得以生生不息,後續的商機將不復存在,很快將竭澤而漁。外界願意來馬旅行,所望見的是獨特島嶼和海洋交織而成的桃源風情,若環境不再能散發誘人的魅力與特色,再多的規劃與設計都將是望梅止渴般的虛無。這波疫病侵襲的空檔,恰如給予重新自我檢視與定位的轉機。
也因為防疫關係須保持社交距離,讓公私領域均需學習與資訊科技共存。舉凡異地辦公需要的遠端作業、學校的線上教學與遠距學習、預購口罩使用的APP、以及遠距醫療等,都迫使鄉親們要試著去學習與資訊科技跳探戈,在不受空間與時間限制下賡續維持既有生活步調。同時,因國人外出時間減少、在宅居家活動的時間增加,透過網絡和世界互動的比率也呈正比增益,因而馬祖的行銷也要藉此契機來深化數位網路的空間,從傳統以實體商店的線下銷售方式,進而加入數位線上的互動,俾盼能更有效推廣馬祖的特產與風味。
我們無法預知這波疫情何時會畫上句點,也無法評估後續的變化為何,但並不代表只能任憑病毒的威脅而徒呼負負,反倒更應從危機中看到轉機與契機,因為這是最黑暗的時代、也是最光明的時代。
社論/從疫情中看到發展的轉機
- 2020-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