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地球日,今年是地球日50週年。這一天提醒我們改變對待地球的方式,並思考如何採取行動拯救地球。然而,讓地球更美好,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速成的,學習在日常中節能環保,才能永續資源,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1970年4月22日,2000萬名美國人走上街頭,訴求「乾淨的空氣與水」,因而催生了《潔淨空氣法》、《潔淨水法》、《瀕危物種法案》,也促進各國環境保護的立法。2003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為地球日在台灣的窗口,持續將國際關注的環境議題帶給國人。如今,地球日已被公認是地球上最大的公民活動,至今仍在持續著。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50週年,台灣地球日主辦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將透過6大執行計畫,呈現台灣4大環境議題,以「全面行動」為年度主題,喊出「地球我罩的」標語,力邀大眾全面行動,繼續守護台灣環境。
2020年除了是地球日50週年,也是巴黎氣候協議正式生效的第一年,是環境至為關鍵的一年。地球日網絡(Earth Day Network, EDN)以「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為主軸,強調面臨氣候緊急狀態,應採取減少食物碳足跡、綠色城市、公民科學家、減廢等積極的作為以減緩「最緊迫的」環境議題。
在台灣,則以「全面行動」做為年度主題,喊出「地球我罩的」標語,聚焦「廢棄物管理」、「生態保育」、「氣候變遷」、「永續飲食」等4大議題,呈現過去20年來的變化與進程,透過形象短片、活動網站、網路行動串聯、地球日選書、講座、全球大撿廢等6大計畫傳遞以上議題,邀請個人參與綠色生活,更呼籲企業在本月22日地球日當天,加入「行動宣言大串聯」,參與這場全球公民行動。
為了慶祝世界地球日50週年,台灣從2017年起,便發起「台灣百萬綠行動」,為全球30億個綠行動做出100萬個貢獻,號召台灣民眾一起參與這場全球性的公民行動。結果活動提前於去年10月15日達標(截至目前為止共102萬人響應,其中更有60人完成全數50項的綠行動),堪稱是台灣最大型的環保公民行動。
地球孕育萬物生靈,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綠行動不是達標後就結束,而是日常生活中不間斷的實踐,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日常生活中隨手做環保、天天都是地球日的觀念。這顆美麗的地球已經存在了幾十億年,人類其實只是初來乍到的新成員,更應珍愛這片家園,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守護它的精彩。愛地球並不只是口號,需要世界公民身體力行。
社論/保護地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