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正式制定發布山隴蔬菜公園友善環境耕作自治條例,走出這一步象徵馬祖已然邁出建構無毒島的一大步,過去位於南竿首善之區的蔬菜公園,雖然在遊客前來似乎有些鄉村特殊趣味,但洋溢著各式味道及雜論不堪的樣貌,總讓人有些尷尬,而過去常見噴灑農藥的景象,也讓環境充滿汙染,在歷經多年的努力與地主、農戶的配合下,縣府終於完成該區友善管理自治條例的立法,未來讓這塊農地有機會成為馬祖無毒種植的標竿所在,並成為其他鄉的學習典範。
馬祖人口少土地有限,一直以來縣府都以有機或無毒農業為未來發展方向,多年來從生產至銷售都有相關補助,但可能因為擔心賣相不佳,或是慣行農法的收效迅速,因此一直以來推動無毒種植的效果都非常有限,根據幾年前的調查全南竿的蔬菜種植面積約5公頃中,僅有不到0.5公頃種植農戶採取無毒種植可見一斑。
山隴蔬菜公園過去農民多數採收都會送到市場銷售,因此種植品項與賣相都有所要求,因此經常傳出過度使用農藥,儘管地方政府提供所謂安全農業資材等的補助,依舊無法改變慣行農法的施行。但因為山隴蔬菜公園位在縣府所在地,更是南竿最熱鬧的所在,幾乎是所有外來人必經之處,當然也是鄉親經常往來所在,因此無論是基於觀光發展或食安問題,甚至是環境永續,都必須將改變山隴蔬菜公園列為必要政策。
從2015年起由當時的建設局與桃園農改場合作推行有機農業,分三階段規劃改造,從栽培適合在地的四季作物,到改善該區域集水池和排水系統,最後由縣府承租該區域並協助農民有機種植,禁用農藥並提供民眾農業栽培技術指導服務,以建立有機優質示範園區。
一步步走來並不輕鬆,由於農民多為年邁長者,溝通並不容易,這次通過的管理自治條例同樣歷經多次的溝通協調,當然立法完成主管機關得以依法給予專區更多的協助,像是給予專區內之農戶使用之有機肥料及相關農業資材適當補貼,並輔導本專區經營者之生產、行銷及申請產地證明標章認證等。
友善環境耕作指的是農耕過程符合環境友善、不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基因改造生物及其產品之耕作方式,可說是從慣行農法轉型至有機農法的重要過渡階段,山隴蔬菜公園過去因長期使用化學肥料,短期內尚無法符合有機農業對於土壤環境的嚴格要求,因此以友善耕作開始邁向有機種植之路,逐步改變馬祖整體耕作環境體質。
透過立法協助,馬祖並非先例,宜蘭早已在多年前制訂有機種植促進自治條例,桃園也在2015年制定有機農業發展自治條例,花蓮則設有有機種植專案辦公室,農委會則在去年五月正式公告有機農藥促進法,全國農業發展方向朝向安全無毒已是確定的趨勢。
水、土地、空氣是我們共同的財產,不能因為一己之私破壞而遺禍子孫,但友善或有機種植耕作都是「厚時、厚工、厚成本」,我們要感謝每一位投入友善耕作的農民,每一位消費者也應該用支持的態度,購買友善無毒種植的產品,讓馬祖無毒島的夢想更快實現。
社論/欣見友善耕作重大里程碑
- 20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