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越三百五十萬人,根據推估,預計在二○二六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百分之二十。屆時高齡者將是龐大族群,他們的需求也將成為社會的課題。根據調查,照顧失能者所使用的資源,是照顧一般高齡者的三點三倍,因此,政府資源投入於長照之外,更應幫助更多高齡者享受健康愉快的老後人生,這才是面對高齡社會的治本之道。
面對高齡者,比較關注的是健康照護議題,公私部門的資源也多投入在長照相關領域,但事實上,真正需要長照的高齡者不到兩成,其他八成以上的長者屬於健康或是亞健康族群。對這樣的高齡者而言,幫助他們身心安頓、成功老化,不但有益於個人的生活品質,也讓社會資源的分配與使用更有效率。
樂齡是60以上年齡段的別稱,最早源於新加坡等地,所表達之意是開心、快樂、愉悅、愜意、瀟灑,甚至是幸福、享受等。因為人生到了退休年齡,養兒育女的煩惱沒了,競爭激烈的工作擱下,生命出現前所未有的輕鬆感。以此表達快樂人生和樂天知命的實際狀況,利於提倡一種更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
過去社會針對高齡長者的生活,大多關注於健康與經濟安全等相關議題;然而,為幫助高齡長者由以往的依賴到適應社會環境結構的改變,並能讓高齡長者在友善環境中安享晚年,進而創造個人與社會環境的雙贏,重點不僅要維護高齡長者的健康與經濟安全,更需進一步強化社會支持的動力,並提升高齡長者的社會參與。高齡長者透過親朋好友在心理上支持及鼓勵做想做的事、自行安排生活,享受隨心所欲的自信感覺,不僅能擁有生活自主的能力,亦能充分融入銀髮生活,自然可達到活躍快樂的效果。這驗證國內學者之研究發現,高齡長者獲得家人較多的支持與互動,會有較正向的生命態度;而高齡長者從配偶、子女或親友間所獲得的情緒性社會支持愈多,對其身心健康助益愈多
許多高齡者不喜歡活動的理由之一是缺少適合他們活動的場所。目前很多熱門的藝文場合,都是以服務年輕人為主,不但空間上對長者不友善,現場進行的活動也較少考慮高齡者的需求,長輩們不易在這裡找到樂趣,長久下來,當然沒有參與的興致。其次,為高齡者在運動、心理等領域,設計實用、有趣且專業的課程,幫助長輩建立規律運動的習慣,並增進心理衛生的新知。讓高齡者更了解自己進行各項活動與學習的效果,提高樂趣與動機。
增強高齡長者的社會支持網絡、擴大年長者之社交圈,再透過加強人際互動與提升社會參與,對於促進高齡長者的身心健康及增進情感的聯繫將會有明顯的效果,進而獲致活躍老化的成效。幫助高齡者「活化老年」,增加長者的社會參與,並協助他們維持或創造社交生活、保持活力,是公共部門及民間參與單位必須再努力的高齡政策目標。
社論/活躍老化 幫助銀髮族享受愉悅人生
- 202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