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除了館藏外還要推廣共讀

  • 2020-05-22
 爾來四鄉五島相繼增修境內館藏圖書及硬體設施,顯見對閱讀風氣的側重。放眼望去馬祖當前的人口結構,銀髮族外即屬幼兒年齡層者最多,故除了圖書館豐富合適館藏外,更重要的是不能忽視「共讀」的重要性,是成長過程中相當重要的養分。
 很多家長會誤以為所謂的共讀,就是要如同課業般和孩子一字一句的唸完書裡的內容,甚至是像讀書會般的莊重,非得討論出個結果不可。其實,簡單來說,共讀就是種親子互動,不在於執著的灌輸知識觀念,而係透過書本的媒介讓親子間有對話乃至是身體接觸的機會,並在雙方的來往間拉近彼此心理的距離,創造出屬於彼此珍貴的回憶。讀些甚麼書並非最重要的關鍵,小至以圖案為主體的繪本、大至文字為主軸的百科全書都是相當良好的素材,甚至於共同欣賞相本、聯手完成拼圖、攜手創作均可是相當良好的介質,最重要的是能引發親代與子代間的共鳴。
 更細緻的講,共讀二字的重點在於「共」字,也就是陪伴與關懷。當靜下心抽空透由讀物的分享過程中,經常會有許多衍生的樂趣,像是發掘子女們的興趣偏好,抑或從對話中更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讓孩子們感受到家長們的關心與支持,增加家庭的凝聚向心力,知曉自己是被認同與重視,讓雙方的心交融在一起。經常可見許多孩童儘管手中握有屬於自己的智慧型手機,鎮日逛網路遊蕩、徜徉虛擬世界的遊戲,但仍感到空虛和寂寞,關鍵就在於缺乏實在的陪伴與親密。
 也常聽聞許多家長抱怨子女不愛與他們共讀,才坐下來沒幾分鐘就想離開,深感挫折而放棄。箇中的原因有相當多樣,有可能是擇選的讀物過於艱深,不適合對應的年齡層;亦有可能圖文安排非孩童所喜愛;甚至是氣氛過於緊張而退縮;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避免帶有目的性的方式來閱讀。如前所提,共讀的重點在於陪伴關係的建立,並不在於從中一定要得到何等的知識啟發與智慧增長;畢竟知能的吸收是潛移默化的過程,非一蹴可及,若操之過急很容易揠苗助長,讓孩童抗拒讀書。
 優良的閱讀風氣除圖書設備的充實外,更需不斷的推廣與指導親子共讀的重要性與技巧,破除家長們衝突與窠臼的觀念,使共同閱讀成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心靈成長助力,也是最難以忘懷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