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提升觀光美學條件

  • 2020-05-27
 台灣人愛去日本,在於他們所擁有高品質的觀光美學條件,體現在他們的環境、飲食及各項生活細節上,根據國外觀光客來台理由調查顯示,以美食特色小吃及風光景色佔多數,但台灣街頭巷尾常見的美食級小店,多不重視店內外空間的視覺感受,對台灣美食文化是一大減分,當然馬祖亦同,強化觀光魅力外在形式的加持不可或缺。
 在廉航興起之後,我們所提出的觀光產品必須面對全球競爭,但近幾年來國內旅遊一直呈現收支高度逆差的現象,台灣人出國花的錢,遠高過於國外遊客抵台的消費。觀光業的競爭比的是在地生活條件的比較利益,廉航促進台客更有遠航傾向,但同樣也興起外客赴台的優惠,因此廉航不能說是影響台灣觀光的因素,只能說這讓原本容易閉門自high的島內觀光條件,開始面對世界各地的競爭。
 馬祖自開放以來,由於交通條件的限制,對於限度內的遊客數量就已經相當滿足,加上一時之間因藍眼淚話題引來的追淚觀光客,就已經讓在地旅遊業應接不暇,沒有時間精力去檢討,在地生活條件的改善與觀光亮點的營造。台灣學者李仁芳教授提到,台灣入境觀光產品的本質是自然風景稟賦秀麗,但文化資本累積稀薄;長期來看,台灣需要更看重地景人文與在地生活質感提升的投資。這方面教育以及公共媒體都可以做出細水長流的貢獻,像NHK做了很多彰顯日本各地生活條件以及提升國民生活美學的節目,在第四台經常看見的日本旅遊或工藝美食、溫泉旅宿的節目,都讓人恨不得立刻訂機票前往。
 日本極端重視形的文化,在京都街頭常見婦女穿著和服在寺院庭園走動,喝一杯抹茶從泡到喝到點心擺盤,都是一幅幅美不勝收的畫面,同樣廟宇林立,台灣寺廟出售的金紙、香燭或消災祈福小物,相較於日本神社販賣的御守、朱印冊,都可以比較兩地對於生活美學或形文化的重視程度。
 馬祖早年因生活刻苦,早已養成長輩勤勞節儉的美德,住的地方只要堅實,吃的東西只要好吃便宜,過去討生活的辛勞早已抹滅所有美感的要求,但開放馬祖要迎來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我們應開始學習重新審視生活周遭的細節,而這些都是觀光魅力的條件。
 現階段中央政府一連串的補貼政策,其實是慢性毒藥,第一劑下去可以有效振興一時的遊客,但連續多次的補助政策,國人其實也已麻痺,大家不會因為補貼前往,即便不能出國,台灣各地觀光也必須競爭,這時候更凸顯觀光條件的不足。馬祖確實有些特色美食,但一直以來都沒有適當的包裝與擺盤,難怪許多觀光客都會覺得第一餐驚豔,第二天就會煩膩,開始前往熟悉的小七覓食,民宿林立但有特色的有限,除了窗外美景之外,觀光客也會想要生活環境條件美的感受,這便是現階段馬祖可以努力的方向。
 總之,觀光市場早已走向跨越國界的競爭格局,不管目標是國人或外來遊客,前提條件都是自身必須具備足夠吸引力,誠如學者所言,台灣不是沒在進步,但周邊國家的進步更多,比方夜市,泰國的夜市不僅規模大、特色也夠鮮明,談美食,日本以文化包裝產品的方式更是出名,要比海洋風情,印尼更有無數的小島度假村可去,相較之下,台灣的優勢並不明顯,台灣之鑒,馬祖應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