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家庭教育中心日前為讓家長了解親子共學的技巧與重要性,透過體驗性的課程與活動,並藉由講師的指導,讓學習更深入。惟親子互動的成敗與否非如打高爾夫球般的個人賽,僅由媽媽挑起大樑;而繫於如打排球般的來往,由父親角色共同導入,創造高潮迭起,方能讓成長更精彩與意義。
儘管當前社會不斷倡導性別平等的議題,但在家庭經營上卻常可見不平等的觀念思維蒂固。舉凡來說,當爸爸或者是先生只要願意多花些時間在照顧小孩或是幫忙家事,不論是換尿布或是掃地拖地,就很容易被稱為「神隊友」;但身為媽媽或太太者,把孩童照顧好或完善的持家似乎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甚至不得人心時還被嫌為是「豬隊友」。
再好比說,常見公共場合設有哺(擠)乳室,但卻在門牌上貼著「男賓止步」標示,又或是把尿布臺僅安排在女性廁所內,讓男性要協助嬰孩梳理時產生相當的尷尬與不便;又像是當見到爸爸單獨帶小孩外出、逛街出遊、就醫等,很容易被外界投以異樣眼光,在背後指點懷疑是否為單親家庭;甚至是職場上多存有請育嬰假是女性的專屬權利,男性應該養家活口賺錢才是。一系列的匪夷所思觀念讓性別不平等的陰影仍存在日常。
當前的性別偏差除傳統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刻板外,在社會變遷的實務運作上也增加不少對男性的歧視,使得不平等反映在各角落。但在少子化趨勢下,各個孩子都是寶,為父者在落實親子養育上也逐漸扮演相當吃重關鍵,從嬰孩呱呱墜地開始的強褓,以至幫忙洗澡、換尿布、哺餵奶粉、哄睡與陪伴等生理協助,乃至陪同學習、共讀說故事、外出遠遊等心理層次,均為爸爸可以協力完成,甚至是獨力撐起替代母職。
間有專家研究指出,陪孩子做運動、話談性教育、給孩子擁抱、分享自己失敗的經歷、帶孩子體驗職業生活、分享自己失敗的經歷等,這幾件事由父親有力的肩膀來支撐與引領,更能讓孩子成長上更有自信心,特別是安全感的依附關係建立更是父親無法被取代的價值。誠如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指出:「在孩提時期,我不能想像還有甚麼需要比父親的保護更強烈。
職是,在講求性別平權時,我們除期待男性能共同肩負起教養大任,讓養兒育女成為雙方共同甜蜜的努力,也必須相對創造更友善的環境,在硬體設備與軟體觀念的幄籌上注入更貼心與愛心的思考,讓為父者願意、也滿意以攜手完善親職教養,讓孩子心中的愛沒有缺憾。
社論/營造環境的「爸爸力」促進親職友善
- 20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