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時代呼喚和平 而不是戰爭

  • 2020-06-01
 近日本縣文化處與馬祖青年發展協會舉辦馬祖民防自衛隊的記憶分享講座,邀請前縣府參議姚醒吾攀講分享,姚醒吾曾擔任本縣自衛總隊組長,透過自身經驗與老照片,向馬祖年輕世代述說冷戰時代下的馬祖戰爭記憶。
 1956年馬祖實施戰地政務,18歲至45歲男性縣民,皆納入自衛隊編組,而女性年滿17至35歲,則被納入婦女區隊,自衛隊需定期參加軍事訓練,也會參加國慶閱兵大典。新一代的馬祖人,特別是1992年戰地政務解除以後出生的馬祖新世代,已經遠離戰爭,自衛隊對他們而言十分陌生,很難體會當時的馬祖緊張氣氛。
 馬祖是冷戰時期的民主前線,多次處於戰爭邊緣,外國國際關係學者通常將兩岸之間的衝突分為3次台灣海峽危機,第一次台海危機是發生在1954至1955年,包括九三砲戰、一江山島戰役和大陳島撤退等系列軍事衝突;第二次台海危機是在1958年,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八二三砲戰;第三次台海危機則是1995至1996年的共軍飛彈危機。3次台海危機,都傳出解放軍要登陸馬祖的風聲與揣測,每一次台海危機馬祖都危機四伏,軍民都繃緊神經。
 以第一次台海危機為例, 1955年共軍在占領一江山島和大陳島後,進行攻打馬祖的準備工作,共軍將如何打馬祖?根據《彭德懷全傳》,共軍評估如果同時攻打馬祖的南竿、北竿、高登3島困難很大,需要4個步兵師、560艘登陸艇,以及1年半以上的準備時間,依一江山島的攻打經驗,應每次只選定一個最小最弱的島嶼攻擊,戰則必勝。再根據《粟裕年譜》一書,當時共軍攻打馬祖的作戰戰略是「由北向南、由小到大」,也就是向南逐島攻擊,先奪取高登打開破口後,然後再依次攻打北竿、南竿。
 當時兩岸有可能在馬祖開戰,甚至是擴大成中美大戰,所幸1955年中美通過英國中介,舉行中美大使級會談,第一次臺灣海峽危機解除,粟裕攻馬計畫並未實施行動。第二次、第三次台海危機中,馬祖也可能發生戰爭,第二次台海危機中共軍在馬祖對岸部署5個步兵師,共軍在8月23日砲擊金門打響後,當時有些軍事專家研判這可能是1954年第一次金門九三砲擊的故技重施,先行試探性、有限度的砲擊行動,聲東擊西之計,意在掩護當時解放浙江沿海諸島的準備工作。而在1996年的台海飛彈危機中,共軍在平潭島演習後直接北上攻打東莒的傳聞甚囂塵上。三次台海危機,馬祖都在驚險中走過挺住。
 「時代呼喚戰爭,而不是和平」這是希特勒的名言,過去3次台海危機中,時代呼喚馬祖的是戰爭,帶給馬祖一道又一道的傷痕,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我們希望未來,時代呼喚馬祖的是和平,而不是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