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陽明山國家公園被國際組織獲頒全球首座「都會寧靜公園」,透過公開授證儀式提醒台灣社會長期被忽視的聲景價值,人類製作太多的聲音,壓制了許多大自然各種音聲,原本應該被蟲鳴、鳥叫、風動充斥的山林,現在只有卡拉OK甚至是收音機的聲音,過多噪音造成人們太大的壓力,現在人類也必須開始學習凝聽、搶救寂靜,來改變社會與生態環境。
自從上世紀70年代加拿大作曲家Murray Schafer率先提出「聲景」(Soundscape)概念、世界各地相繼發起「世界聲景計畫」,來喚起社會大眾對聲音的環保意識,更企圖將之擴延到包含歷史記憶的層面。台灣近幾年也在倡議人士的努力下,展開各種聲景研究與田野踏查,更在五年前成立台灣聲景協會,展開一場寧靜的環保運動。
台灣野地錄音家同時也是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范欽慧在山林錄音超過20年,感受最深刻就是噪音的問題,政府開放山林吸引大批遊客入山,卻出現聲音汙染新公害。遊客走登山步道,帶著收音機沿途播放,有些登山團體還用擴音喇叭導覽,甚至有人在山區私設休息站唱卡拉OK,山林不再寂靜,愛山愛生態的民眾早已很難聽到屬於大自然的聲音。
她曾經在陽明山錄音時遇到清晨爬山的遊客,好奇她手上的超大麥克風,她放出錄到的樹蛙、台灣藍鵲的聲音,遊客一臉驚奇表示從不知道山林聲音如此豐富,晚到的遊客大聲詢問你們在做什麼,沒想到遊客都轉頭比出噓的手勢,這一幕至今讓她印象深刻,其實大家都喜歡聆聽大自然的美妙聲音,但長期以來習慣人類製造的噪音,讓大家忘記自然界原本該有的聲音。
此次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與聲景協會的推動下,將陽明山夢幻湖步道規劃成為園區內第一條「寂靜山徑」,並多次為社會大眾舉辦聆聽導覽的活動,兩年多來成果斐然,被國際看見並授證成為世界第一座「都會寧靜公園」。范欽慧表示,「都會寧靜公園」的條件是整體音量控制在四十五分貝以下,相當於在圖書館,幾年後須再評鑑,才能再次得到國際寧靜公園組織認證。這次成為國際首座「都會寧靜公園」,具有指標性意義,包含盤點聲音資源、步道管理、科學調查研究,以及公民意識倡議,累積充足資訊才能獲得此殊榮。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劉培東說明,寂靜山徑長達1.5公里,寂靜才聽得見熱鬧的青蛙大合唱,也才能留給大自然聲音最多展演的空間,透過一些在原標示上做的指示標誌,讓遊客很容易抵達,聲音非常多元,要安靜才能傾聽。
世界有三分之二的人居住在都市地區,前往山林是為透過山林的寧靜追求心靈的平靜,豈料人類又把噪音帶入山林,過去我們的教育讓我們習慣用視覺來理解世界、追求美感,卻忘了很多美麗與遺憾,在聲音的世界中被全然忽略與遺忘。馬祖得天獨厚擁有不受干擾的環境,因為住民人數較少也讓我們享受聲景的美妙,寧靜公園的獲頒,也給我們啟示,莫讓屬於馬祖的寧靜被人類噪音破壞,讓馬祖一方寧靜的環境,成為眾人追尋的夢想天堂。
社論/寧靜的價值
- 20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