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我們的海洋 我們的未來

  • 2020-06-14
 每年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這是聯合國訂定的官方紀念日。在這專屬於海洋的日子,全球許多國家都舉辦一系列海洋相關的活動,即使不屬於聯合國一員的臺灣,包括官方和民間都依例舉辦各項慶祝活動如路跑、淨灘、研討會、展示暨參觀等活動。只是我們要深入思考的是,除了世界海洋日這天,若能在其餘364天用心關注海洋、守護海洋,相信我們的海洋會更乾淨、健康!
 海洋是全球氣候最主要的調節力量,因為有海洋的調節作用,地球才有適合生命生存發展的溫和氣候;海洋也提供豐富的食物、礦物、能量等各種資源,維繫人類社會發展,並且在物質循環及能量傳遞上扮演關鍵功能,維持地球生態系的平衡與健全。因此,地球上所有生命和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都與海洋密不可分。
 海洋給人類帶來諸多好處包括:每年提供上億公噸的海產,至關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調節氣候、提供大量氧氣等等,但是人類給予的回饋卻是大量的各類污染,棲地破壞、過度捕撈;特別是每年約有1300萬公噸塑料流入海洋,不僅造成每年10萬隻海洋生物死亡,也會破壞整個生態系統,海洋的健康岌岌可危,有些最終形成塑膠微粒,這些塑膠微粒被魚類和其他海洋野生生物吞食後,迅速進入全球食物鏈,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估計塑膠污染每年造成海洋生態系統經濟損失超過130億美元,以太平洋、孟加拉灣和地中海的微塑膠濃度最高。
 在漁業活動方面,由於人為濫捕及非法捕撈導致許多魚類資源枯竭外,每年至少有64萬公噸的漁具在海洋中被遺棄、遺失或丟棄,對海洋環境和海洋魚類資源也造成重大威脅,海岸更遭到養殖廢棄保麗龍浮具及蚵棚嚴重污染,除了加強回收外,應該輔導業者改用硬式浮筒,或是其他環保浮具。目前國內在推動淨灘活動、減少一次性塑料使用、劃定海洋保護區方面有較積極的作為,但是在永續漁業推動則有待加強,且有關此類議題的科學研究進度緩慢,應積極尋求國際合作。
 臺灣本島與馬祖列島四面環海,我們的生活與海洋息息相關,我們呼吸的空氣和飲用的水源大多來自海洋,然而,我們卻未曾善待周圍的海洋。大量來自工廠和都市的廢水和污染物排入海洋,大批垃圾往海裡丟棄傾倒,巨量的土石流最終都被送入海洋;人們更在海岸和海底東挖西填,把海岸弄得千瘡百孔,直到海洋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災變頻繁,人們才警覺到我們所依憑的海洋可能受傷了,而且傷得很重。
 近年來,政府大力倡議「海洋立國」或「海洋興國」,正是呼應與海洋密不可分的關係。年年都有海洋日,更希望從今以後,不僅每年6月8日,每天當我們呼吸新鮮空氣和享用豐沛水源時,都要感恩海洋的賜與,投入守護海洋的行列,希望海洋早日恢復健康,因為有健康的海洋,我們才有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