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填補台灣地區長期以來的近岸岩礁釣場魚種數量統計缺口,海委會海保署規劃成立釣訊情報員回報制度,目前全台回報員數量有限,而回報的資料與事實尚存極大差距,但至少開啟了國人重視釣場管理的觀念。馬祖地區四面環海,近岸磯釣一直被視為重要的產業,然近年來過度捕撈與垂釣讓釣況一年比一年差;要永續經營馬祖磯釣天堂招牌,政府除必須積極投入海洋復育工作外,更應儘早推動釣魚證制度,把釣魚導入休閒觀光產業,透過限量管理達到永續的目標。
台灣地區號稱擁有250萬釣客,其中從事近岸磯釣的人口約120萬,若以台灣近岸漁獲量統計,平均每位釣客一年要從海中釣起約20公斤的漁獲,但以馬祖地區為例,一位釣客一年豈止釣起20公斤的魚。近年來由於釣魚休閒活動日益風行,釣客與漁民之間也產生衝突,釣魚究竟是一種職業還是一種休閒活動?恐怕釣友與漁民會站在不同立場各自論述;因此有效的釣場與漁場管理是漁政單位必須認真思考的議題。
馬祖四鄉五島都是理想的釣場,一年來馬祖釣魚的人數達數千人次甚至更多,目前地區針對釣魚並未收取渡礁以外的任何費用,來馬祖釣魚其實是很划算的。世界許多先進國家對釣魚都有嚴格的規定,包括日本、美國、加拿大甚至是大陸部份地區都有實施釣魚證制度,在美國除了釣魚證之外,對於合理的漁獲量及魚體都有明確的規範;釣魚證收取的費用則用在魚苗放流以及釣場維護之上,其目的在永續釣場生態,這樣的作法或許難敵全球漁源枯竭大環境的威脅,但至少可延續釣場生命,爭取更多復育的時間與機會。
釣魚在馬祖應視為一種休閒觀光活動,既然是休閒就應落實使用者付費的觀念,良好的釣點生態是馬祖整體觀光資源之一,而釣魚又與一般的觀光活動不同,存在資源流失的風險,因此更應透過收費來彌補流失的資源。長期以來馬祖釣魚活動從未收費,而釣場管理更是無力可為,以限制魚體長度這項規定而言,至今沒能真正落實管制,只能靠釣友自發性的配合放生小魚。馬祖的近岸磯釣每況愈下是不爭事實,而大部份釣友是為了魚而來,若馬祖釣況和台灣一樣,釣客何必花大筆鈔票飛來馬祖,因此只有確保有穩定釣況才能讓釣客源源不絕。
馬祖擁有理想釣場優勢,但在長期不重視管理的情況下,已經讓這個優勢漸漸失去,釣友也好、漁民也罷,都不能有竭澤而漁的心態,釣場與漁場要有分界,而釣魚證的推行應是完善釣場管理的第一步。對於一些真正視釣魚為休閒活動的釣友而言,若收費與管制有助於生態永續,相信大部份釣友會支持的。馬祖應學習先進國家嘗試推動釣魚管理制度,讓釣魚成為可以永續經營的觀光休閒產業。
社論/永續經營 馬祖應推釣魚證制度
- 2020-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