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市場中,生產者是生產者,消費者是消費者,但隨著科技的進步,特別是網路的發明出現後,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界線開始模糊,未來學家Toffler在其名著《第三波》(The Third Wave)中提出「產消合一者」(Prosumer)概念,具有生產力的消費者將改變我們的世界,當然也將形塑馬祖公共資訊與公共治理的新模式。
我們將產消合一者的概念放到馬祖的公共資訊領域,過去我們把資訊的製造者,稱為「記者」、「編輯」,而把看新聞的人叫作「讀者」,以前記者是記者,讀者是讀者,馬祖公共資訊的話語權掌握在政府機關與官方媒體,但在馬祖開始有網路後,人人都有話語權,讀者也是記者。
面對資訊生產與消費合一的時代,公務機關與公務人員應如何應對?
首先,公共資訊要快速。過去政府部門與官方媒體掌握訊息的發布權,可以經過深思熟慮、仔細推敲後,隔個幾天再發布訊息,但是在資訊時代,這樣的效率將成為恐龍反應,緩不濟急,因為在隔個幾天的空窗期中,數十、數百篇的討論與推測將可能已經在網路上張貼與發酵。資訊時代,惟快不破,對於事件的處理反應,公部門應該要在第一時間向鄉親報告,進行妥適回應與說明。
其次,公共資訊要正確。過去戰地政務期間,公家機關的角色是「管、教、養、衛」,把人民當成被治者、被護者,而在媒體方面,官方媒體追求權威性。現在馬祖鄉親教育水準大幅提供,公共資訊中一有錯誤或不一致,立刻會被鄉親發現,讀者除了演化出鷹眼外,現在的讀者還長出虎齒、豹爪,讀者已經不是草食性動物,而是具攻擊性的肉食性動物,道路不平、路燈不亮、水溝不通,會主動立刻拍照上網批評。另外,目前也有很多鄉親對於某些議題非常專業,其對於特定議題的瞭解與研究並不輸給承辦人,因此公務人員應該要謹慎小心,避免出錯,務求公共資訊的正確性。
最後,公共資訊要透明。過去在戰地政務期間,可能是為了保密防諜,公共治理的資訊、規劃,如非必要,並不會主動公開。而在戰地政務解除將近30年後,目前仍然還是有部分公務員很怕鄉親知道政府在做什麼,公共資訊能掩蔽就掩蔽。當公共資訊的消費者有生產力時,政府不可能掩蔽所有的公共資訊,我們應該改變思維,借助公民的力量,協力治理馬祖,讓馬祖的公共政策更加周全。
這是一個生產者與消費者合一的時代,公共資訊的生產模式,已經出現量變與質變,只有提供更快速、更正確、更透明的公共資訊,才能滿足鄉親的需求與期待,並且讓具有資訊生產力的公民一起參與公共政策的過程,將能用民間的創意讓馬祖變得更好、更不一樣。
社論/資訊生產消費合一 讀者也是記者
- 20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