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愛護我們的海濱生態

  • 2020-07-05
 海洋賦予馬祖多樣的海濱風貌,放眼望去,在岩壁上、石塊下、細砂中,海洋處處孕育著許多生物,使海濱生氣蓬勃。以往馬祖人民限於物資的缺乏,會到海邊採集海濱生物來食用,例如被稱為「筆架」的龜爪、「海鋼盔」的笠螺、「毛毛蟲」或「地乳」的海葵,以及其他各種的海藻、螺貝類,在物資充沛的現在,這些生物反而成為新奇的特產。
 其實,當人們來到海濱欣賞美景、觀察生物時,應能體會到前人生活的辛苦,以及這些海濱生物求生存的能耐,進而會想多瞭解它們在自然界中的功能與生存價值,而不忍這些野生生物遭受大量採食的壓力,或因為人類頻繁的翻動干擾,污水、廢土、油污的傾洩,造成水質的混濁,降低陽光的穿透和空氣的交換等等,令生物窒息,使美麗海濱生態環境失去生機。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許多種類的海濱生物形成了錯綜複雜的食物網,生物之間相互依存著。海濱生態系的初級生產者--海水中的浮游植物和附生在岩石表面的藻類,它們都需要陽光來行光合作用,同時也需要營養鹽才能生長繁殖。
 馬祖的海濱有閩江以及大陸沿岸流帶來的豐富營養鹽和有機顆粒,所以浮游植物和藻類生長旺盛,供養了以浮游植物為食的浮游動物,濾食浮游生物和懸浮有機顆粒的海綿、海鞘、貝類、多毛類、藤壺、龜爪,以及吃食藻類及沈積有機顆粒的螺類、蟹類等數量眾多的動物。而肉食性的海葵、螺類、章魚也是生態系中少不了的成員,魚類和鳥類更被吸引到熱鬧的海濱來大快朵頤。
 「牽一髮而動全身」,海濱生態系的成員都是每個環節的小螺絲釘。只有在健康的海濱環境中,這些生物才能相互依存,生生不息。住在海邊居民一直都認為生物是源源不絕的,不會因為採捕而不見,也常常有一種心態,我不採捕就會被別人採捕,所以公共財一直沒有一個很有效的管理辦法。尤其觀光發展必然會造成因為要提供遊客的飲食需求,而造成海濱生物的採捕壓力。
 在自然純樸的馬祖海濱,只要在退潮時來到海濱,彎下腰來,就有機會探訪各式各樣的海濱生物,並驚訝於這些海濱生物展現出來的堅韌生命力。馬祖的海景特異,海濱生命繽紛是天賜的,要愛護照顧得宜才得以永續使用。生態資源的保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資源永續利用,特別是發展生態觀光產業的基礎。而保育宣導及資源利用之永續經營管理都奠基在當地資源,為使馬祖的海洋生物資源得以不虞匱乏、永續利用,馬祖的觀光事業可以持續發展,我們要更進一步瞭解與珍惜,用心去貼近充滿生命之美的海濱生態,並且付出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