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馬祖淡菜知名度打開之後

  • 2020-09-05
 2020台北國際觀光博覽會馬祖淡菜再次亮相,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台灣消費者知道馬祖淡菜,在政府行銷及民間推銷之下,馬祖淡菜已然成為繼六、七十年代馬祖蝦皮之後最重要的漁產業。市場的肯定讓馬祖淡菜成為海鮮銷售的明日之星,地區養殖戶要堅守品質才是產業做大做久的關鍵。
 馬祖海域經專家研究證實是適合養殖淡菜的,且品質優於世界同緯度產淡菜國家,專家認為這與馬祖的海域水質有很大關連。天然的地理環境讓馬祖淡菜好養好吃,換言之我們要善用這樣的優勢再創馬祖漁業轉型的契機。養殖最大的成本是時間和人力,在傳統漁業式微的趨勢下,政府積極輔導漁民轉型,最近幾年看到民間的動力投入產業,但受限於人力及種苗來源,要讓淡菜產業永續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目前市售馬祖淡菜價格與歐洲進口相較仍偏低,為何新鮮活體淡菜售價會比冷凍進口來的低?說穿了不也是消費者心態問題,總有進口一定好的迷思,但事實上經過近年來政府的行銷,市場對馬祖淡菜的評價越來越高。多年前曾有台灣知名連鎖海產餐廳來馬洽談大量採購淡菜事宜,當時地區養殖戶因無法提供足夠貨源而讓合作之路中斷,能否維持穩定的供貨量則是接下來知名度打開之後要認真思考的產業之路。
 穩定馬祖淡菜的質與量需要政府與民間養殖戶共同努力,公部門除了加強行銷區塊外,要讓產業做大做久,仍要從根本的法令面做配合修正,例如養殖區的劃分及管理、養殖漁工爭取開放的腳步等;政府致力於營造良好的環境之後,接下來就要養殖戶的堅持與把關。
 目前市面上的淡菜幾乎全是所謂養殖的,但同樣都是養殖淡菜為何會有口感與品質的差異?關鍵就在掛養的時間與海域,掛養時間越久品質越好,這一點是經過大部份養殖戶證實的,第一線養殖戶要有品管概念,因為口碑會影響產業的成敗。
 馬祖淡菜在知名度越來越高之後,可預見來年銷售量還有成長空間,價格也同樣有條件提升,關鍵是能否有穩定品質,濫竽充數或殺雞取卵都是可能發生的事,所以漁民不能掉以輕心,一旦口碑沒了,市場可能一夕變色。
 推廣馬祖淡菜除了顧好質量外,也要設法透過創意料理成為具特色的在地美食,多年前北竿鄉公所曾在夏天觀光旺季推淡菜美食節活動,可惜沒能延續,在如今淡菜聲名大噪之後,政府其實可以考慮重新來辦類似的活動,讓來馬遊客現場吃、現場買,回台灣後再向親友推銷,讓馬祖淡菜與藍眼淚齊名,產業才算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