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因為習慣便利的生活、追求物質成長與抱持相信科技將會解決一切的觀念,使得環境問題始終無法獲得有效的解決。保特瓶、免洗便當盒、免洗筷、擦手紙、廚房紙巾、飯店牙刷、輕便雨衣等,我們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一次性用品。看似方便,但用過就丟,無形中浪費了許多資源,且製造大量的廢棄物。
一次性使用的免洗餐具,看來提供了生活的便利,但是只使用一次,就表示用完就變成垃圾,用過即丟,大大增加了環境的負擔。 最常見的免洗餐具-免洗筷,在製作過程中若添加二氧化硫,在免洗筷的使用過程中,這些二氧化硫與其他物質結合後會轉變為亞硫酸鹽,一般人經由筷子食入亞硫酸鹽後,在體內可轉變為硫酸鹽而隨尿液排出體外,但如果經常使用免洗筷就可能食入過量的亞硫酸鹽,而造成呼吸困難、嘔吐、腹瀉等症狀。除了免洗筷之外,國人常使用的免洗餐具如餐盒、湯碗、湯匙等,同樣是消耗寶貴的自然資源所製成的,貪圖一時的方便而過度使用,將導致資源的耗竭。
所謂的免洗餐具,就是提供一次性使用,用後就丟的餐具,材質常見的包括紙類、塑膠,保麗龍等等,製成的物品包括杯子、碗盤、便當盒,以及餐盒內盛裝物品的內盤、筷子、湯匙、刀叉、攪拌棒等等。店家小吃攤桌上擺著免洗餐具,顧客拿起來就用好方便;吃完了把餐具丟進垃圾袋,店家不用洗也很省事。只用一次,看起來簡單輕鬆,但這樣的結果,我國每年免洗餐具使用量高達約5.9萬公噸,在免洗餐具製造和回收處理的過程中,不斷消耗自然資源與加重廢棄物處理負荷。
儘管回收再利用是一個途徑,但從根本上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更是根本的解決之道。「垃圾減量」、「儉樸生活」現今雖然已成為普遍認知,但從實際情況看來,我們仍有許多進步的空間。減少「一次用產品」,換來的將是更多的生活健康;減少無謂消費,增加的將是更美好的生活環境;減少能源使用,增加的將會是地球永續生存的機會。出門旅遊時準備好隨身及盥洗用品的綠背包,平常多準備水杯,減少購買瓶裝水及飲料。隨身攜帶環保餐具、以手帕代替擦手紙、自備容器呈裝食物、重複使用購物袋等等,這些都是生活當中微不足道的小動作,日積月累起來,也能夠改變影響周遭的人,一起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永續發展政策,有待政府與民間長期共創與經營,如何激發民眾主動自發性的維持生活環境及環保行動,是環境教育與宣導的重要課題。根據多項調查研究顯示,民眾或學生在生活上之環保認知,如資源回收、環境清潔等已有普遍性提高,但落實到生活習性則仍然貧乏。消費型態直接影響產業、產品的發展型態,間接地造成環境污染及資源耗費問題。要達到永續發展就必須將過去浪費的消費型態,轉變為提昇資源使用效率,且符合環保的消費模式。因此,在促進綠色消費,亟待個人、企業、民間團體與政府通力合作予以克服。
社論/拒絕一次性用品 共同為地球村盡心力
- 202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