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讓母語學習更有趣

  • 2021-03-10
 母語傳承現危機,根據調查馬祖話的在地傳承僅有三成,也就是多數的下一代馬祖人不會說也不會聽馬祖話,在年長者逐漸凋零後,在地母語消失的危機更甚,然而母語學習非列入考科,制式的學習或教導方式無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創造更有趣更活潑的母語學習模式,想來是母語學習的重要關鍵。
 雲台樂府去年底帶領多位演唱的小朋友,前往台灣專業錄音室錄音,錄製《哇哈》、《聽海》、《金銀花》、《貓囡共犬囡 》、《擺暝迎神》等5首母語童謠,也非常大方地提供各界分享採用,除了讓慶典場合更具歡樂氣氛外,也讓母語教學現場更多教學取材,貢獻良多。
 台灣是個多元語言的國家,早期強力壓制母語推廣國語使用的結果,讓多數的母語面臨傳承的危機,在台灣除了閩南語外,有數百萬隱形客家族群的客語同樣面臨傳承的危機,多數的年輕一輩客家人並不會聽或說客語,更遑論族群數更少的原住民語,僅存數百人的少數族群,語言的凋零就是一瞬間。
 馬祖話是馬祖人的母語,全國僅有馬祖人以福州話作為母語使用,因此推廣福州話,馬祖人僅能自立自強,很少有外援可以提供助力,幸運的是世界上尚有大陸福州及不少東南亞、美洲地區的福建移民的僑民都仍在使用福州話,讓這個語系持續運行中,不至於快速面臨凋零的危機。
 然而福州話的傳承確實面臨風險,即便在大陸福州也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聽不會說,在馬祖當然也是,文化部曾經委託台中教育大學進行相關的研究,在馬祖的一萬三千人實際傳承僅不到三成,在工作職場、學校、家裡主要使用語言仍是國語,語言環境的消失,正是母語消失的最大危機。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地方陸續有閩東語的相關活動,像是戲劇的演出、歌謠的創作、文學作品及文創商品的產製,在國家語言發展法的通過後,不久的未來也將強制納入國、高中課程,機會之窗開始出現,如何找出更佳的方式推動母語確實需要地方政府及有心人士深切思考。
 地方有少數致力推廣母語人士,這幾年協助製作一些學習教材,處理過去學校教材與在地母語發音差異的問題,幼兒早期使用唱跳式的教學,其實更應進行浸盈式環境的打造,畢竟幼兒正式學習母語的黃金期,在台灣有不少家長喜歡讓幼兒去全英語幼兒園,或是所謂英語村的學習,都是這樣的概念,英文學習如此,母語學習當然也是。
 閩東話在台灣尚無任何檢定或認證的考試,也許馬祖可以自行發展,給予更多年輕人學習的目標,未來提供更多的可能師資進入校園,打造更多閩東語的使用情境。拿下金曲獎年度專輯獎的阿爆,以自身的母語排灣語,用電音衝破語言藩籬,讓更多不懂排灣語的人也能欣賞歌曲,也帶領許多不同族群的原住民進行流行音樂的創造,語言的傳承與學習必須更有趣,才能帶領新生代走入母語的世界。母語讓我們的情感更凝結,我們有責任將母語傳承給下一代,讓每一位馬祖人都能說媽媽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