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半世紀以來,全球暖化日劇,都市熱島效應加劇,地球升溫不減反增,氣候變異的災難威脅愈來愈大,各國紛紛採取減碳行動,其中種樹護林就是一項長遠的考量。每年植樹節、世界森林日、地球日前後,各界產官學、 民眾團體皆以不同形式響應「種樹救地球」的活動。然而,從種樹到養樹存活、成林,卻是須要長遠眼光、耐心持續地付諸行動。
植樹造林可改善空氣品質,於不同場所選擇適當樹種,可大幅提升淨化空氣效果。大量二氧化碳排放與過度濫用自然資源,已嚴重影響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全球氣候變遷、極度乾旱及連續不斷的水患。「植樹造林」可透過植物光合作用,有效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並減低市區熱島效應,打造出低碳美好生活環境。據估計一棵約7公尺高、15公分寬的樹木,每年可捕獲約15公斤的二氧化碳。
濫墾、濫伐、濫建對水源區水質的管理與用水安全恐造成嚴重影響,造林與保林可對水源進行保育,減少水土流失與汙染,並透過加強山坡地的治理與邊坡保護,確保水源永續利用。樹葉茂密與樹形高大的海岸防風林,每遇颱風時可發揮保護國土的功能。植樹造林可提升社區景觀改善社區風貌,並為行人提供休憩空間,建構潔淨寧適環境。植樹造林也可隔開難看的景物、緩和四周雜亂及受破壞的環境,將生活空間有效美化綠化。另可提供高經濟建築及家具材料,除了帶來經濟效益,並可當家具材料使用。
樹種得多不一定有用,如果沒有好好照顧,好好保護也枉然,種樹也要育樹還要護樹,才能有效果。每年植樹節都有植樹紀念及贈送樹苗活動,但往往流於形式,最讓人詬病的就是植樹後的維護管理,常常經費只會花在建置,缺少後端照顧,反正種死了,再花錢買新樹,浪費公帑。例如,樹穴狹小、土壤品質不佳、包裹塑膠袋未拆、沒人澆水、割草機傷害樹木等問題,都是種樹及後續養護時常見的不當情況。
為減緩氣候暖化的現象,其方法可由二氧化碳減量及環境適應著手。在減量方法上,可從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增加能源使用效率,抑制能源消耗來進行,但此種方法將可能對國家整體經濟產生較大的衝擊,同時減量所需成本也較高。因此,促進可持續的森林管理策略,加強造林和再造林以吸存大氣二氧化碳之環境適應方法,便成為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隨著人類的工商業發達,對地球生態環境的破壞日深,植樹造林,成了環保最重要的工作,這也成了植樹節的最新意義所在。
植樹造林與護樹,確實擁有相當多環境生態效益,與環境永續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若能深耕「護樹」,強化「生態保育」,以建構「永續環境」,相信一定能夠創造人與樹幸福共生的美好生存環境。
社論/種樹更要護樹
- 202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