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地區印象吸引力是觀光治理重大議題

  • 2021-03-19
 隨著天氣開始回溫、杜鵑花的綻放,近日出現多人的大型旅行團,使得碼頭及重要景點告別冬天的蕭瑟,在在意味著觀光季節又將到來,也是我們梳理自我形象對外行銷的大好機會。
 喜歡美的事物是常人的反應,也是我們擇友、擇物的第一印象,而商品的銷售更是如此。一條路上有著幾間賣相同產品的店家,不難發現裝潢漂亮、氣氛美適的店面人潮往往較昏暗灰濛、不起眼的店面來得多,且生意特別好,也往往能吸引人氣。店面缺乏修飾或擺設的業者,除非本身就非常有名氣,經常見到的是門可羅雀景象,甚至見到老闆空閒到在打蚊子、乃至打盹。
 說到底,除了彰顯出人性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外,尤為重要的就是「表面效度」的影響。消費者除非對市場的一切瞭若指掌,否則幾乎都是陷於資訊不對襯的情況,因而對於店家的擇選多半會從外觀來進行評斷。有著寬敞明亮與麗緻擺設的店面,泰半會給人豐富、專業及可靠的形象,願意停下腳步駐足參觀;缺乏裝修與雜亂不堪者,給予外界不專業、窮酸的感受,非不得已或特殊理由鮮少會主動進入。舉凡各行各業皆是如此,表面的第一印象決定路人是否有機會成為顧客,畢竟民眾都喜歡在舒適環境下消費。
 行走於大街小巷時不難發現,許多書店開始在成群的書櫃中挪出一塊空間,擺設免費無限供應的咖啡或茶,甚至於有沙發休息區使用。業者當然心知肚明如此諒必會增添營運成本,但店家所思考的,是透過舒適環境吸引人氣,只要造訪的民眾就有機會成為潛在顧客,且因為優異的氛圍讓他們願意再回訪,乃至拉攏親友造訪。相反的,傳統書店因空間關係既不能駐留、也無法休息、更不可能有茶水供應,無法給予自在輕鬆的環境,客源的迅速流失自然吹起熄燈號。
 觀光既是馬祖的重要命脈,給予外界的第一印象自特別重要。的確,我們有許多台灣看不到的珍貴資產,是吸引外界的重要賣點,但猶乏亮麗的門面一切也將枉然。舉凡各類交通工具的服務人員、環境設施與態度,街道村落的環境整潔,景點動線的流暢度,乃至於廣告行銷的包裝推廣等,在在都是給予各遊客們評分先入為主的感受。儘管有紮實行程才是最重要內涵,但表面效度建立起來後,人氣才有匯聚的機會,也才能帶來錢潮。
 聊到日本就易有紀律與秩序的印象,提到維也納會聯想到音樂氣息,談及非洲會聯想到發展落後,這些都是給世人的第一印象所構築出的感受。馬祖觀光要進步,就必須建立起我們的良好形象,深植於外界腦海中,讓馬祖與特定的印象畫上等號,才是行銷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