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4鄉代表會聯誼研討會,討論通過爭取馬祖海洋資源復育投放人工魚礁的建議,這項在地區倡議多年的漁業建設話題一直有人提,但至今沒能具體落實,主要原因是地方不夠積極、中央不夠重視。隨著全球漁源枯竭,馬祖逐步邁向無魚之島的窘境,如何透過積極復育手段讓海洋資源就算不能回到從前,至少也不能繼續惡化,人工魚礁被視為生態復育的有效設備,地方各界宜積極向中央爭取完整的魚礁投放計畫,運用各方資源逐步推動落實。
人工魚礁是一種積極培育漁業資源的有效方法,其原理主要是魚礁在投入海底後可改變海底地形,並因海流、潮汐、波浪等作用,造成水體之上下混合與形成渦流,攪拌海底營養鹽類,增進浮游生物之繁殖孳生能力,進而達到聚魚的效果。而人工魚礁的製作方法早期多以混凝土結構物為主,但建置成本高,近年來政府主管部門已捨棄此法,而改以廢棄船體、水泥電桿、輪胎等加工製成魚礁。在魚礁製作多元化前提下,要運用何種材質也需因應資源現況,但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將魚礁視為漁業政策之一。
世界先進漁業國家從事人工魚礁理論研究與實際推展應用等工作不遺餘力,其培育漁業資源之效果在獲得國際上普遍之認同後,各國莫不以設置人工魚礁為積極改善漁場環境之有效手段,並投注人力及經費大力推展。根據漁業署統計,台灣至今在沿近海域設置人工魚礁區79處,製作投放各型人工魚礁約17萬座,但這樣的數字與四面環海的台灣島而言是顯然不足的,而馬祖地區至今甚至是一座都沒有。
去年海巡查扣大陸越界抽砂船時,因多次拍賣流標而讓海委會萌生廢棄船體改成人工魚礁的構想,雖然至今尚無一艘抽砂船成為沉船魚礁,但至少提供馬祖爭取大型人工魚礁的新方向與新思維;前陣子引擎故障帶回的一艘蒙古籍貨船至今仍沉在福澳港待清,還有歷年來海巡查扣的越界鐵殼漁船等,因此就廢棄船體規劃為魚礁對馬祖而言佔了地利之便,只要有政策及經費的支持,廣設人工魚礁讓馬祖重新成為聚魚之島是指日可待的。
國際間傳統漁業沿近海作業漁場,因長期或過度開發利用之結果,已造成傳統漁場呈現老化現象,各沿海漁業國家莫不以設置人工魚礁為積極改善漁場環境之有效手段。馬祖早年也屬舟山群島漁場範圍之一,如今卻逐年步向無魚之島,廣設人工魚礁讓棲地復育,再配合海洋大學馬祖養殖基地的成立大量投放魚苗,這些都算是積極的復育手段,期盼海洋生態復育的議題能獲得更多支持與實際行動,讓馬祖的海洋產業生生不息。
社論/積極爭取馬祖人工魚礁投放計畫
- 202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