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營造馬祖觀光滿載而「鮭」的奇蹟

  • 2021-03-26
 日前國內有壽司業者祭出姓名當中有和「鮭魚」二字同音者即給予餐飲上的優惠,吸引不少饕客光臨造訪;無獨有偶,許多大型遊樂場所也經常打著出生日期或身分證號碼與指定數字相符者,即可享免費或折扣的票價,同樣也讓國人趨之若鶩。這些商業的行銷方式儘管態樣不完全相似,但箇中的理路卻值得我們借鏡參考。
 首先,用優惠的方式除促使消費者上門光顧外,更重要作用在於創造時事話題、攻佔市場占有率。姑且不論營收較以往增長多少,只要消息被透過宣傳與討論,就能增加業者的知名度和能見度;話題的熱度一旦提升,無異於是進行免費的廣告宣傳,讓品牌的名稱深植消費者腦海中。至為深層的是,顧客對於商標的熟悉也等同於是對其信賴度的厚實,畢竟我們鮮少會輕易選購未曾聽聞或不熟悉的品牌。
 其次,免費或折扣的優惠看似使業者犧牲利潤,但事實上卻反增益收入。像是遊樂園推出證件為特定號碼者免費入園,吸引的不單是該民眾,畢竟遊嬉是適合眾樂樂的團體活動,必定會吆喝三五好友偕同前往;但渠等因非為優惠標的人口,勢必得購買全票方能順利進場,業者此時就額外賺到其他陪同成員的門票價錢。再如常見樂園推出12歲以下孩童免費進場的廣告,其背後要賺的正是陪同入園家長的門票,以及入園後購置紀念品的營收。俗話說:「砍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透過精明的計算方式,減價或折價的手段反倒能挹入更多收益。
 第三,民眾為大啖壽司而改名「鮭魚」,致使業者必須按承諾予以全數免費供應,但與此同時卻也引起社會的大眾參與,想一探究竟。話題創造後必定會引起社會的注意力,想前往窺探,除了滿足好奇心的驅使,更重要的在於希望自己也能有與時事共進共融的參與感,在時事話題中能「參一腳」;特別是在虛擬的網路國度裡,社會參與程度的多寡經常會影響自身的存在效能感。儘管壽司業者近日的活動已經結束,但卻也吸引不少顧客在後續相繼造訪,增加許多消費人潮。
 馬祖的旅遊觀光就是種商品,要透過有效的行銷方式才能真正銷售出去。從以上的案例中給予我們歸納習得,要先能讓外界「看見」我們的存在,知道北疆的鍾靈毓秀、地靈人傑,進而營造大眾的「信任」可靠感,感受到來馬旅遊是幸福與安全的,隨後創造顧客的「忠實」程度,願意多次回訪。當這三部曲能如實運行後,對於提振觀光利基必定有相得益彰的加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