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 營造「退而不休」的新社會

  • 2021-04-13
 全球人口老化和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造成勞動力逐漸不足與養老金的財政負荷,各國紛紛採取因應措施,包括延長在職時間與延後退休年齡的制度。我們亦當思考加強善用退休人力資源,讓有活力的退休長者找到人生下半場的舞台,營造高齡者「退而不休」的新社會,並維持年長者的健康與社會價值,也是國家之福。
 主計總處統計,二○二○年九月,台灣六十歲到六十四歲的勞動參與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七點九,六十五歲以上更只有百分之八點八九,不但遠低於平均百分之五十九點一二的勞參率,在東亞國家也是最低。鄰近國家六十五歲以上的勞參率,韓國為百分之三十一點五、新加坡百分之二十六點八、日本百分之二十三點五、香港百分之十一,都高出台灣許多。台灣退休年齡平均約五十八歲,「年輕」程度在全世界也名列前茅。韓國大約是七十二點九歲、日本將近七十歲、美國是六十五歲。
 以日本為例,其老齡就業者比例從六十歲以上即大幅上揚,為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近年來積極推動「銀髮人才資源中心」,提供短期與多元又彈性的工作型態以符合高齡者的就業需求,是高齡就業與志工服務最佳的社會參與管道,既可傳承高齡者的經驗和能力,又可透過持續工作的方式貢獻及活化社會,如今銀髮族已成為日本重要的勞動力。
 近年政府各部門雖然不斷喊出要延後六十五歲的退休年齡,也祭出「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禁止企業對員工年齡歧視,甚至提供薪資補助;但實務上,目前各職場對中高齡就業的環境非常不友善,障礙多許多,觀念也很落後,完全沒辦法配合與調適社會快速老化的現象。提高中高齡的勞動參與率,除了中高齡者的就業技能需要再培訓外,資方與企業主管的觀念也必須再教育,共同營造友善健康的中高齡就業環境,才能真正達到「活到老、工作到老」的多贏局面。
 當國內勞工面對勞保年金是否破產議題或是未來退休金夠不夠生活而憂心之際,企業因少子化而面臨就業市場勞動力短缺問題,聘僱老人或是銀髮族就業,對企業主或是年老求職者都是雙贏策略。老人在工作上展開「第二春」,可補足經濟收入之際,常與外界互動,也能減少罹患失智症的機率。當生命充滿活力,病痛自然也降低,同時也能減少醫療與照顧資源,樂在工作,當個開心好命的老人。
 全球人口老化、愈來愈老已是不會改變的趨勢,社會與企業與其在職場仇老、排老,不如協老、共老。台灣的醫療品質良好,中年以上人口只要營養和運動保健得宜,依然可保有充沛的健康與活力,善用這部分人力資源,不但不會成為依賴社會扶持的人口,還可以是繼續奉獻職場的經濟活力。幫助中高齡者就業,就是幫助國家、企業、年輕人減少扶老的社會成本,可創造多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