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正視人口負成長危機

  • 2021-05-18
 2020年人口統計,新生兒人數為16萬5千多人,創歷史新低;死亡人數為17萬3千多人,超越出生人數,首見負成長。面對台灣「生不如死」的國安危機,如何找出讓台灣生育率止跌回穩的良方,已成為政府和全民的當務之急。
 可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去年結婚對數僅12萬1千多對,比上年減少1萬2千多對;結婚人數大減,新生兒出生數也創歷史新低。台灣婦女總生率在二次大戰後,1951年曾高達7.04人,平均一位婦女生育7個子女,去年預估跌破1人,下降的幅度非常大。台灣自1998年開放通婚以來,婚姻移民為台灣增添至少56萬人,此外,也生下50萬以上「新台灣之子」;沒有他們,台灣早在2003年生育數就低於20萬人!台灣是全球少子化最嚴重國家,但綜觀世界各國,台灣卻是少數仍無法有效遏阻危機惡化,而讓出生率持續下滑的國度。
 雖然有專家認為,地球人口過剩、資源有限,人口減少有助於舒緩對土地、環境與資源壓力,但長期而言,人口負成長會引發許多衝擊,包括勞動力短缺,民間消費力下降,政府稅收減少,人口結構老化使得勞健保財務危機加劇等,對社會國家挑戰將首當其衝,經濟與財政負擔將十分沉重。
 人力是重要的資源,整個國家所面臨的問題也是馬祖的問題,對當前少子化的危機與科技發展的快速變遷,當亦及早思考未來所須面對的人口議題與對策,包括鼓勵生育、延遲退休年齡、鼓勵老人重返職場與女性投入職場、引進外籍勞工等因應政策。
 此外,更要從「觀念」澈底改革。包括推廣男女共育、揚棄傳統生子思惟以及建立兒童為國家公共財的新觀念。根據世界各國研究,男性對家務貢獻越多,或照顧小孩時間越多的國家,生育率越高,如生育率高的美國,男性照顧小孩的時間,就遠高於生育率低的日本和西班牙。反觀台灣,據行政院「社會發展趨勢調查」顯示,除了生子外,做家事、照顧家人和教養子女的重擔也多半落在女性身上,其中15歲以上女性的家事參與率高達75%以上,男生則只有3成多。而且,歐美各國為了提升人口,早已將「兒童」視為國家重要資產,不但願意投注資源培育,更建立全國人民共同扶養的觀念。國人應該改變觀念,將孩子視為公共財,生養之際除了考慮私人,也應有為國家整體利益著想的觀念。
 少子化、人口老化十多年來已是老生常談了,不過,情況可能比我們想像的嚴重。當人民不敢生、養不起時,國家就有責任與義務讓國民生得起養得起。更需要有更實際長遠可行的政策,解決少子化問題,方能面對老化和人口減少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