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疫情越快 心則慢

  • 2021-05-21
 這陣子新冠肺炎本土案例不斷向上攀升,使得人心焦躁不安,再加上曾有確診個案來馬旅遊,讓島嶼的空氣瞬間凝結,連帶使警戒提升到第3級。病毒的傳染威力固然不容小覷,但人心人性的渲染更是攪動這池春水的催化劑,讓社會喧擾沸騰到最高點。
 原先的人聲鼎沸瞬間消失,人潮多密集於賣場商店,不斷補貨深怕斷炊。舉凡從柴米油鹽醬醋茶,乃至泡麵生鮮蔬果,以及各類種種罐頭食品,通通如蝗蟲過境般的搶購,不問是否真正「需要」或只是「想要」,只要架上看得到的通通是囊中菜,甚至更傳聞連小學生的作業簿也跟風搜括。這些看似個別的理性行為,往往容易陷入「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難題,造成集體的不理性。
 面對疫情的蔓延,有許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控制與管理的,再多的擔憂依然無助於改變現狀,僅徒增心理壓力。像是超商裡的商品是否已被搶購一空、這波疫情究竟還要多久才會消退、他人是否有保持穩定社交距離、別人是否有曾去過高風險場所、其他人的防疫準備是否比自己更升級、以及社會要如何評論與分析疫情等等,這些變數都不是控制在己。若我們過度聚焦在這些盲點,一來很容易衝動的購買過多不必要也不需要的民生物資,甚至肇致囤放過期的浪費;二來使自我處於脾氣暴躁與不安的狀態,產生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的神經質等,讓心魔比病魔更快侵入心房。
 時間依然在走,日子依然要過,我們要懂得轉念與良性思考,才能讓生活維持一定水準。首要是適時放下新聞訊息的干擾,讓心境有平穩與寧靜的空間,避免不斷更新的資訊讓心中激起陣陣漣漪;其次要學會放下,特別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更毋庸去強求與焦慮,畢竟這些不會因為燒腦而改變任何現狀;再者要懷有積極信念,保持正面態度與心情,擁有感恩與感謝的心,給予為我們健康與生活服務的人員致上謝意,非一味抱怨與質疑;同時,相信國內的防疫能量與資源是充足的,不用羊群般的一窩蜂跟進廝殺搶奪,至少到目前為止未曾聽聞有因物資不足而染疫或無法生活的。
 「佩戴口罩、勤洗手」至今依然是防疫的最高指導原則,更是疫情爆發前就已融入生活中健康管理的一部分。我們認為,夜盡總會有天明的時候,寒冬總會有春江水暖,只要能配合政府的指導方向,做好自主健康監測與追蹤,保持樂觀與信念,相信很快能讓這波病疫趨緩,看到地區觀光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