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再三查證以防詐騙

  • 2021-06-16
 就在全民防疫的重要關頭,詐騙案件不減反增,各式新型詐騙手法盡出,馬祖近期就發生多起詐騙案件,鄉親損失數萬到百萬,而這樣的情況同樣出現在台灣各地,除了郵局、銀行、超商臨櫃同仁,遇見可疑交易務請善意提醒民眾外,民眾接到不明電話或可疑資訊時,千萬要重複查證,或撥165反詐騙專線諮詢,不要因為一時驚慌而受騙上當。
 南竿近期發生數起的詐騙受騙案例,詐騙的樣態其實多數都是老戲碼,像是電話被盜用積欠高額電話費、帳戶被人當作車手提款帳戶,必須先支付款項到特定帳戶辦理解除,或是被騙購買數萬元藥物,以及假冒客服人員,稱因工作人員操作疏失將被害人升級為vip會員,要取消交易須依其指示操作轉帳等,受害人不察依其指示匯款,損失慘重。
 因疫情宅在家,讓大家網購機率大增,金門縣警局就發現,三到五月的受騙案件激增,詐騙金額高達四百多萬,其中就以假網購案件最高,再來是網購解除分期,以及假交友、假冒親友借款等,而根據金門縣警局統計,從受騙人的年齡及職業來看,受害者為服務業、軍人、學生占多數,而年齡從16到75都有,亦即被騙者幾乎是無年齡差別,只要不小心都會受騙。
 另外疫情期間還有利用疫情詐騙,鄉親也需多留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就發現有民眾反映,疑似詐騙集團假冒疫調人員向民眾騙取個資,指揮中心表示,指揮中心不會向民眾詢問銀行帳戶、身分證字號等,更不會要求匯款、保管帳戶,民眾應特別注意,也可反問「我的接觸者是誰」,辨識真偽,也提醒民眾,收到來路不明訊息多加留意、查證,切勿轉傳散播,以免觸法。
 花蓮日前也發生一起,在慈濟醫院工作的護理師,接獲北部醫學中心來電家人確診,須立即支付款項方能移入隔離病房治療,一時緊張依指示完成匯款,而他因為擔心自己曾跟確診者接觸,醫院還招回所有醫護人員進行快篩,後來因為聯絡上母親,方知自己遭遇詐騙。
 內政部警政署統計結果,今年第一季詐騙案件近四千件,造成民眾損失金額將近3億元,而目前公布的詐騙手法都是來自165防詐騙專線,若是包含沒有報案的黑數,其實詐騙案件可能是十倍以上,而受騙者的年齡也有逐漸降低的趨勢,這些都顯示網路時代詐騙無奇不有,不得不防。
 為了降低民眾遭到詐騙的可能性,資安公司趨勢科技推出的防詐達人,可以分成臉書以及Line@帳號兩種形式,更於今年串接刑事局165防詐專線的資料庫,做到更即時詐騙訊息的確認外,也公布今年第一季臺灣三大熱門騙術分別是為投資型詐騙、釣魚簡訊詐騙,以及假貼圖詐騙等三種,因此在網路上進行各種帳號、密碼輸入務必小心。
 大家享受網路交易與手機帶來的便利之餘,應加強自身防詐意識,詐騙花招雖然推陳出新,但只要把握「calm(冷靜)、check(查證)、call(求助)3C原則」,就能保障交易安全。再來,接獲不明來電的可能詐騙訊息,倘有疑義可以撥打165反詐騙專線,或洽在地警政機關,再三查證就是防詐騙的不二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