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除惡務盡  章魚籠清除政策要持之以恆

  • 2021-06-19
 自連江縣明令禁止在周邊海域實施章魚籠漁法後,地方政府漁政單位爭取相關預算,在海巡配合協助下委請民間船隻展開海上章魚籠清除,政策實施至今已有成千萬個章魚籠由海中起出並加以銷毀。章魚籠對馬祖海洋生態的破壞已經獲得證實,而能否讓馬祖海域回到從前的關鍵是政策執行的續航力,期望未來不管是政策還是經費爭取上都要列為常態性業務,海洋資源才有機會逐步復甦。
 馬祖列島位於中國舟山群島漁場邊緣,自古以來就是捕魚的好地方,除了每年固定時段的洄游性魚類外,因為島礁近岸海床地形多岩礁,各種底棲性魚類也十分豐富。而章魚籠正是馬祖底棲魚類最大的殺手,從產發處近年來委外拉起的魚籠中不難發現,被困在籠中的多半是石斑魚、石狗公、黑鯛等小魚苗,這些小魚還來不及長大就被不當捕撈而死亡,生態也自然無法循環。
 在全球漁源枯竭的大前提下,護漁、限漁是必須要走的路,在對漁民生計衝擊最小的情況下循序漸進的推動限漁政策,海洋生態才得以永續發展。多年前地方各界討論最多的是漁工船的問題,如今雖因疫情關係讓漁工船數量大減,但未來是否會死灰復燃不得而知,因此政府在政策上應有明確的方向,在限漁的全球大趨勢下順勢而為訂定大陸漁工落日條款,讓馬祖漁業逐步走向健全管理之道。
 早年曾有一份非官方的統計,若把全馬祖漁工船每天下漁網或章魚籠的長度加總,足足可繞行南北竿海域達十圈之多,而多年來破損在海底的漁網具更是不計其數,海洋生物棲息的場所已經受到大規模破壞,這些都是過漁及不當漁法長年累積的惡果。馬祖漁場之所以會面臨無魚可捕的困境,歸咎原因都是過漁惹的禍,要改善或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從源頭檢討,我們的漁業政策從限漁角度出發,而禁止及清除章魚籠就是限漁政策的一種,若是政策能延續,幾年之後漁民及釣友就會有所感受。
 限漁護漁政策要落實,立法執法必須從嚴從密,進而建立可長可久的漁場秩序,海洋生態才有機會重現生機。過去一年以來,因為疫情的關係讓在地漁工船數量大減,但取而代之的是非法的越界漁船,這些漁民很可能來自過去對馬祖海域十分熟悉的合法漁工船,只是換船不換人。清除章魚籠必須是一種常態性政策,若是短期專案恐無法澈底根除隱憂。清除章魚籠在獲得成效之後,復育工作也要接著推動,馬祖全區人工漁礁及增殖放流政策是延續海洋生命的利器,諸多漁業政策如能獲得社會多數支持,推動自然順利,推動禁用章魚籠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共識下才有具體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