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母語學習從小開始

  • 2021-06-30
 馬祖人的母語是福州話(閩東語),在台灣顯見其獨特性,也讓我們在台灣街頭巷尾無意間聽到時,都會倍感親切與熟悉,其實就是母語的特殊所在,它與我們生存的生長環境與記憶緊密相連,可惜的是馬祖母語的傳承跟台灣其他母語一樣面臨相同的危機,當家庭中母語環境不在時,要單純依靠國小每週一節的鄉土語教學,並不容易,我們應該打造更多的母語環境,並且讓母語學習從小開始。
 前幾年文化部委託台中教育大學,進行閩東語的使用調查,發現目前傳承僅有三成,並有六成的受訪者不會說母語,不過這個結果其實不需調查都知道,馬祖的下一代高中之後必須赴台就讀,在台灣並無任何使用機會,也不存在工作需求必須使用的因素,因此只有在馬祖時可以有效學習,我們更應該把握每一個孩子在馬祖的時間,在馬祖創造更多的學習與使用機會。
 配合國家語言發展法在107的修訂,正式將閩、客、原住民語外的閩東語及台灣手語納入國家語言,增列為本土語言之一,並且在111學年度起成為部訂課程,同步成為國、高中的必修課程,這是馬祖各界多年的努力成果,納入國家語言的同時,也將增加未來閩東語各項教材開發與教學的莫大助力。
 日前由縣府教育處規劃,介壽國中小編撰完成的幼兒閩東語教材印製完成,還包括電子光碟,當然還有網頁版,提供所有各界教學或自學使用,預計八月開始就會在全縣各幼兒園教學使用。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母語的最佳學習階段,其實就是從牙牙學語開始,打造自然而然的使用環境,就是母語的最佳學習環境。
 當然教育部為因應111學年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與發展,目前正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研修閩東語文課程綱要,委託國立台南大學主持部編版閩東語文教材編撰,及由台北市立大學辦理閩東語文直播共學業務,完整的配套措施令人感到欣慰,這二年馬祖自行陸續編撰完成幼兒園中、大班母語教材,也代表馬祖的母語教學持續更加落實與深化。
 台灣這幾年不斷的加強學童母語學習的機會,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例如舉世矚目的紐西蘭毛利語,成功的將毛利語變成國家雙軌並進的語言。紐西蘭母語政策最成功、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扭轉毛利語在母語人士自己心中的地位,民間推動的Te Ataarangi 運動,更確立讓毛利成人以學第二外語的方式學毛利語、讓兒童以母語的方式學毛利語的雙軌教育策略,課程使用全毛利語環境作浸泡式教學。另外紐西蘭的語言巢也讓世界不少專家專程前往取經,這個制度專門針對出生到6歲的學齡前兒童設計,結合母語教學與公共托嬰功能,由該地區會說族語的耆老們進行全毛利語教育,把握每個孩子學語言的黃金時段。
 福州話納入國家多元語言,也提供未來鄉土語言學習選項,但畢竟使用區域還是在馬祖,自己的語言自己救,教育現場的努力我們都看見了,但母語學習最重要不僅在校園,更希望家長或社區協同參與,讓我們的下一代有更好的福州話學習環境,最簡單就是在家開口講福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