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節能減碳不是口號 是一種行動力

  • 2021-08-08
 今年以來,從北美、歐洲、亞洲到非洲等,數十個國家遭遇各種極端氣候的衝擊,未來極端氣候將成為新常態,這樣的場景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科學家早已警告,極端氣候將成為新常態,全球朝向低碳經濟是必走的路。
 不久前,德國遭遇近百年來最嚴重的洪災,土石流沖毀民宅、橋梁,逾百人遇難;中國河南省遭遇強降雨,洪水來得又急又快,瞬間沖入地下道、地鐵站,許多車輛被洪水淹沒,通勤族被困在泡水的地鐵車箱裡,生死一瞬間。原本氣溫涼爽的加拿大卑詩省,6月26日竟然出現攝氏49.6度的歷史高溫,這樣的高溫熱到令人難以生存,嚇壞了許多氣候學者。南美巴西則出現91年以來最嚴重的乾旱,缺水不僅衝擊農業,也嚴重影響水力發電系統。
 極端氣候之下,沒有人是安全的。氣候變遷為人類及環境帶來種種災難,更是21世紀所面臨最艱鉅的挑戰,我們所生存的整體環境不斷在惡化,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的製造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到地球大氣層進而引發全球暖化,造成許多地區氣候系統的混亂,以及生態系統的衝擊。
 對於緊抱著高碳產業利潤不放的企業、氣候懷疑論者,極端氣候帶來的威脅與衝擊愈來愈明顯,已是無法忽略的事實。高碳排、高汙染產業不願轉型的後果,則是加速全球暖化效應,使得極端氣候事件更普遍,為全球人類帶來更大的災難,甚至是文明的毀滅。面對極端氣候的新常態,各國政府對於氣候變遷的減碳與調適要有更積極的作為。
 我國的總排碳量不算高,但比較人均碳排放量,2018年國人的人均碳排放量高達11.33公噸,高於全球平均值的二倍以上,從人均排碳量來看,我國算是高排碳的地區。從長期趨勢來看,1990年,我國人均排碳量5.41公噸,28年來,我國人均排碳量不減反增,大幅成長一倍以上。減碳行動是關乎地球及後代子孫生存的問題,與我們息息相關,所以減碳行動,不是一天兩天喊喊口號而已,應該要變成個人習慣,落實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無論是國家、企業或是個人,大家生活在地球村中,彼此之間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省電、節水、多搭乘大眾運輸,都是該做的事情。不過,我們還需要有國家層級的氣候政策,引導大多數人們改變生活和生產模式。關心地球、愛護地球是每一個人的責任,面對暖化帶來的危機,我們應該從關心自己的地方做起,進一步結合社區、村里民眾的力量,共同參與節能減碳,為後代子孫留下一片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