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導入甜甜圈經濟找回發展的平衡

  • 2021-08-13
 熱帶性低氣壓帶來豪大雨,肇致縣境內多處路段與村落產生坍方、積沙、滯水,使原先貌美的家園受到波及,畫上一抹灰濛濛的陰暗。災後除了加速復原,更要著眼於馬祖未來的永續,在發展經濟時思考導入「甜甜圈」的規劃概念,以維護島嶼的珍貴。
 經濟學的原始本質為探求如何管理人類生活的和諧,但在利益的追求上卻漸漸失了調。經濟學的英文「Economics」來自希臘文,由意味家園、生態的「eco」和代表法度、法律的「nomos」組構而成,最原始初衷為「家政之學」,內涵為研究如何讓各種物種和平相處,是資源配置的管理藝術。惟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一書問世後,經濟的思考核心從講求倫理的分配轉為側重競爭發展的財富,如何有效累積私人資源成為經濟活動的追尋指標。在高度發展等於經濟成長的後工業社會,供需、效能、理性等等幾乎等同於經濟的同義詞,讓生活的一切可不惜任何代價,忘卻了經濟學最初衷的共生概念。
 有鑒於此,英國經濟學家凱特.拉沃斯(Kate Raworth)近年提出「甜甜圈經濟學」,指出過往的發展側重於GDP(國內生產總值),追求永無止境的經濟成長;但當科技進步、人類福祉有所進步時,卻造成環境破壞、貧富差距拉大,讓社會的天秤日益傾斜。是以,她將人類理想的發展比擬為甜甜圈,最外圈為「地球生態可承受人類破壞的臨界點」,包括生物的多樣性、土地利用與轉換、氣候變遷等,是追求經濟發展上不能超越牴觸的生態界線;而內圈為「社會基底盤」,包括發展過程中不能缺少與忽視的性別平等、社會公平、教育、健康、住宅等人權基本需求。人類的發展應在這兩個圓圈間取得平衡,才能使社會全體共好與共利。
 馬祖飛快奔馳的發展腳步豐厚了在地收入,卻也在生態和社會間的槓桿開始傾斜。過去我們得以為世界稱羨、夢中的渡假勝地,相當大的賣點在於我們的慢活步調與生態島嶼。然而,以花崗岩為主的地質除本身土質就較鬆弱,使水土維護上相當受限,再加上近來的開發,讓我們的土地承載受到相當挑戰與衝擊,致使天災豪雨後常見水土肆虐;而賴以重要經濟資源的海洋,由於過度捕撈、大陸漁船越界、以及各種非法行徑等,讓馬祖漁獲量銳減,漁場風光不再。洵是,儘管北疆的進步為各界共睹,也讓來訪人數年年攀升,讓地區的觀光績效推向高峰;但與此同時,也須該靜下心來聆聽土地的聲音,正視當前的示警訊號,省思是否踰越了對環境界線基本的尊重。
 我們要讓馬祖再次昂首與偉大,進步的衡量指標就不能只有利潤與商機,還必須將種種「外部性」的變數納入共同考量;除了厚實種種人文的關懷,對環境的尊重也是共生永續的必要條件。疫情與風災給我們帶來許多的困阻與挫敗,但也藉此機會給予省思,檢視尚須待改進與努力,調整發展策略,讓有形與無形的環境都能永續發展,往甜甜圈城市邁進,合造甜如蜜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