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防災事需要防災士

  • 2021-08-27
 馬祖因地理環境關係,再加上資源有限,歷次災害發生後均造成相當的損失,倘若等待上級政府前來救援與重建,往往曠日廢時不符效益。是以,強化我們再生的能力是加速災後復原的關鍵,而打造「韌性社區」則為必備先決條件。
 「韌性社區」旨在營造社區成為面對災害時高度承受力、以及高度回復力,不致弱不禁風。當前,各村落和社區是鄉親們生活且接觸的第一線,但在防災工作推動及對於災害的耐受力較為不足,以致在面對災害時經常無法有效因應,且在復原工作上也需要更長的時間。洵是,如何強化社區對各種災害的容受力,於災害發生時能夠快速反應及回復,並盡快的自災害中復原,會是地方治理上重要課題。而韌性社區的建立並非完全避免災害的風險,仍可能受到不可預期的衝擊,必須學會與風險共存,但藉由韌性的推動,可以降低災損,也能夠較迅速從衝擊中復原。
 韌性社區的建立需有具備災防意識的人員導入,以協助災害的規劃、統籌、協助疏散等,而渠等則為在世界各國日益受重視的「防災士」。防災士是經訓練及格獲得認證後,具備充足防災意識與知識、技術,在生活和工作各個層面協助身邊的人加強防災準備及應變措施,以減少災害損失的人。在承平時期可自主協助家庭、社區及工作場所推動防災活動;災害時於政府救援隊到達前,進行避難疏散、災情查通報等災害應變措施;於災後參與避難收容及災民照顧,並協助地方政府組織復原重建。
 防災是生活的態度,防災士則為防災的實踐者,要進行相關的培訓養塑後才能真正把韌性社區落實。防災士的養成需進行防災培訓課程約15小時,包括基礎急救訓練、急救措施實作、防災士職責與任務、我國災防體系與運作、我國近年災害經驗及災害特性、資訊掌握、運用與社區防災計畫、個人與居家防護措施(含情境練習)、社區防災工作推動與運作、社區避難收容場所開設與運作、防災計畫實作與驗證等課程。在完成基本課程及進階課程,並經學科及術科測驗合格後,始得認證合格。
 台灣防災教育訓練學會理事長李鴻源表示,依人口比例,台灣應有4萬名防災士,但實際上的人力缺口卻相當大。有幸的是,今年9月4日至9月5日,在北竿塘岐老人活動中心辦理為期2日的防災士培訓,我們呼籲鄉親們踴躍參與學習,發揮自助、互助的扶持力量,讓我們在面對災害時得以有更多安定的指北針來指引,把災損降到最低,讓自己的家園自己救、自家的災害自己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