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台灣如果成了無魚之島,或者四面環海的馬祖吃魚必須仰賴進口,這是一件多麼可笑的事情,但可悲的是這件事很有可能在你我有生之年就發生。市場裡澎湃的各式海鮮,七到八成來自進口,實際上在地現撈的海產可能因為品項少、賣像不好成了被丟棄的垃圾,這種現象並非無解,從義大利發起的慢魚運動也許是個解方,但需要從政府到漁民,甚至是消費者共同努力,一起透過慢魚、識魚及懂魚來正確擇食救海洋。
其實慢魚運動是從慢食衍生而來,推動慢食有成的義大利慢食基金會,與在地漁民組織聯合發起的慢魚運動(Slow Fish),期望透過慢魚核心價值的認同,讓人們尊重海洋生態,以在地、當季魚種為優先購買選擇,吃的適量,不為滿足口腹之慾而過度消費,業者以在地食材為主進行烹煮,更不以海鮮吃到飽為噱頭,消費者則主動了解海鮮原產地及產季資訊,選擇合適的海鮮,這便是慢魚的基本精神。
台灣的海洋生態有多險峻,只有第一線的漁民深有所感,天下曾拍攝一部影片,海洋大學的學者帶著記者到凌晨的海鮮批發市場一睹,大概有多達七成以上的海鮮都是進口的,過年餐桌上的白鯧可能來自印度,石斑來自馬爾地夫、鮭魚來自挪威,也就是說一條一百元的魚,也許超過一半的費用是進口及運輸費用,更不要說台灣人每人每年平均吃掉三十四公斤的海鮮,位居世界第四,最大進口國是中國大陸。
基隆的漁民在凌晨帶著記者出海,痛批台灣海域生態的兇手之一就是大陸鐵殼船,在離岸八、九海里處以底拖方式無差別捕撈,甚至在海上駁油,更有對著台灣海釣船或是漁船推銷魚貨,聽起來很誇張卻是漁民數年如一的親眼所見,逼得台灣漁民只能往更遠的海域捕魚,當然也容易發生跟其他國家魚民衝突,或侵犯他國經濟海域。
苗栗縣政府近來年在縣內分別推動山海線鄉鎮的慢城與慢魚運動,近山的三義、南庄是慢城,那鄰海的小鎮竹南、後龍、通霄、苑裡4鄉鎮,就成了慢魚運動推動場域,去年苗栗正式獲得國際慢食組織的肯定,成為該組織的一員,現正積極籌劃在後年帶著推動成果參與義大利熱拿亞慢魚年會,也是國內推動慢魚最積極的官方單位。
台灣海鮮食材豐沛,讓大家早已視為理所當然,而不珍惜每日餐桌上珍貴的飲食,馬祖就是台灣的縮影,曾幾何時大海就是我們的冰箱這句話已經是過去式,甚至我們引以為傲的淡菜苗都必須仰賴進口,馬祖四面環海我們沒有理由不保護我們的海洋牧場,更沒有任何藉口放任不管,讓下一代吃不到馬祖海產。
馬祖慢魚從現在開始一點都不遲,從消費者開始只購買在地的新鮮當季魚貨,業者只僅供當季食材;從孩子的教育開始,認識我們的海洋,知道餐桌上的海鮮從哪裡來?怎麼來?漁民不過度捕撈、消費者不過度食用、業者不提供非當季食材,政府有效保護海域讓其休養生息,當這些都成為理所當然,相信可以還我們一個健康的海洋生態,讓馬祖的大海冰箱再度豐沛多樣。
社論/慢魚救海洋
- 202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