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由來

  • 2002-02-24
春節過後另一個重要的節慶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歷
史上並沒有詳細記載它的由來,一般來說有兩種不同的
說法:漢朝時,逢正月十五,皇宮就會解除禁令,讓老
百姓慶祝節日,於是家家戶戶都點上燦爛明亮的燈飾歡
度佳節,這就是「燈節」這個名稱的由來。

另外一種說法來自道教,因道教把正月十五稱為上元
,在這一天舉行很多的慶祝活動,所以又叫做「上元節
」。後人綜合這兩種說法,元宵節於是成了張燈結綵、
喜洋洋的日子。唐朝時,元宵慶典由一天延長到三天,
於是有了「三日燈」這個新名字。

到了宋、明時期,因為大家越來越愛過節,又把元宵
節延長為「五日燈」和「十日燈」,在清朝時則又恢復
五天的慶典。因為元宵節是春節的最後一天,大家把握
這個機會大肆慶祝,所以又叫「小過年」。

「元宵」大約是從三世紀開始,慢慢形成一種節慶,
到了南北朝發展成一個固定的節日,而隋煬帝則是第一
位把元宵慶典官式化的皇帝。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有幾種有趣的傳說。傳說一
:在很久以前,有一隻天庭的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
,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
震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