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馬祖校區日前在北竿塘岐馬鼻灣舉辦一場別具意義的放流活動,2千尾條石鯛魚苗放入大海之中雖然不算多,但其宣示海洋復育理念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馬祖四面環海,海洋生態不管在過去還是未來都是居民賴以維生的重要資源,在每年放流魚苗之餘,更進階的復育計畫就是人工魚礁的廣設,要透過魚礁的佈放讓放流的魚留下來並進一步繁殖,選擇合適的魚種搭配魚礁計畫的推動,馬祖海洋生態榮景復甦依然是指日可待。
海裡的魚一年比一年少,一年比一年小,主要原因是人類的過度捕撈,這是世界各國科學家經過研究公認的事實。而馬祖四面環海居民世代以海為田,即使是大力發展觀光產業的現在,海洋生態所提供的能量仍然與我們的生計息息相關。近年來不論是漁民還是休閒釣客,對於馬祖海洋資源的逐步消逝有更多的體認與感觸,面對每況愈下的海洋生態環境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應思考更積極有效的復育作為,其中魚苗放流是復育的選項之一,但若能搭配人工魚礁的佈放,放流魚苗的效果可能加乘加倍。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與人類活動的加劇,海洋生態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馬祖也不例外;過度捕撈、污染、棲地破壞以及海溫上升等,皆導致魚類資源急遽衰退。這樣的背景下,「人工魚礁佈放」經科學家研究被視為一項具體而可行的生態修復手段,藉由人為結構的建置,重建魚類棲地,促進海洋資源恢復,進而達成海洋生態復甦的目標。人工魚礁的設置,等同於在荒蕪的海床上種下一座座「海底森林」,讓海洋生物得以重新聚集,恢復自然的食物鏈與生態平衡。
人工魚礁有諸多型式,早年台灣部份沿海縣市利用台電廢棄之水泥電桿組合成魚礁,也有利用廢棄建材再利用的,但不論何種型式,對地方政府而言都可能是一筆龐大的經費,因此我們必須擬定長期的生態復育計畫來向中央爭取落實。推動人工魚礁佈放不僅是一項工程技術,更是一種海洋生態永續的思維,從漁業資源恢復到生態多樣性重建,人工魚礁將可展現其價值與潛力。海洋大學馬祖校區的成立對生態復育的學術研究提供最佳支援,建議海大可進一步與地方政府合作,就馬祖各島近岸人工魚礁的佈放進行可行性與效益評估,共同來為海洋生態復甦盡一分心力。
社論/人工魚礁是海洋生態復育的下一步
- 202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