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回歸在地脈絡 從永續藍圖走向具人文溫度的發展

  • 2025-10-19

 交通部觀光署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日前舉辦的第二次專家學者座談會,為規劃117年至120年的中程觀光建設計畫尋求方向。會議聚焦於合作機制、景區分級、發展定位與資源配置,期望以「永續觀光」為核心,為馬祖的觀光發展定錨。然而,在眾多規劃願景與政策字句之間,更值得深思的是:馬祖未來的觀光發展,應該是「蓋更多設施」,還是「留住馬祖的本質」?

 不可否認,馬祖擁有得天獨厚的戰地文化遺跡、海島地景與閩東人文底蘊,是台灣少數兼具文化故事與自然風貌的離島群。然而不可否認,多年來的建設方向多是傾向硬體導向,強調景觀工程、觀景平台或遊憩園區的打造,忽略了在地社區的參與與文化深度的延伸。若新一輪中程計畫仍以「新增」為主,而非「維護」、「串聯」與「轉化」,恐怕難以達成「永續」二字的真正內涵。

 首先,馬祖的永續觀光應從「修復與再利用」出發。未來建設資源應優先投入既有景點的維護與再生,使老設施重獲新生,同時兼顧景觀美學與安全性,而非一味追求「新地標」。其次,應強化「文化導向」的深度體驗,而非僅止於「硬體升級」。馬祖的魅力在於人與島之間的連結:漁村風貌、信仰活動、閩東飲食與戰地故事,這些才是吸引長期旅客、文化旅遊者的重要元素。未來的建設計畫應納入在地文化詮釋機制,例如:培育導覽人才、設置多語音導覽系統、或發展以故事為核心的主題路線,讓旅客不只是「到此一遊」,而是「深入理解」。

 再者,離島觀光的挑戰在於交通與容量。若中程建設未與運輸政策協調,無論再多設施,都可能淪為閒置空間。建議中央與地方共同推動「遊客承載量管理」,並以「智慧旅遊」方式導入人流監測與分流預警系統,避免在特定季節出現遊客過度集中現象,同時保護生態環境。

 此外,經費分配上應兼顧「小而美」與「社區共享」原則。過去部分離島建設傾向集中於單一島嶼或熱門地點,導致資源不均。未來應以群島概念重新整合遊憩系統,讓北竿、東引、莒光等島各自發揮特色,透過主題分區與交通串聯形成完整的旅遊體系,彼此互補而非競逐。

 最後,永續觀光的核心並非「建設」本身,而是「治理模式」的創新。若馬祖的觀光管理仍由少數機關主導,缺乏民間組織與社區居民的參與,那麼再完善的規劃也難以長久。建議馬管處與地方政府建立「公民參與平台」,定期邀集居民、業者與青年回饋意見,讓建設方向真正符合在地生活與產業需求。

 馬祖不應只是「海上展館」,更該是一個有溫度、有故事、有生命的群島。當永續不再只是文件上的口號,而是落實於修一條安全步道、保留一棟老建築、尊重一段地方記憶時,馬祖的觀光才算真正走上成熟的道路。未來的建設計畫應是連結人與島的契機,而非僅僅另一份工程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