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政府大力推廣之下,鄉親們對「地方創生」這個名詞越來越不陌生,現在地區很多青年創業發想都是源自地方創生的概念,而許多輔導補助也來自中央地方創生政策。地方創生的核心目標是吸引青年返鄉,進一步達到城鄉均衡發展的目的;運用在地資源與特色,在傳統生活的基礎上發揮新的創意,就可以讓生活變成生計,有了生計才能實踐永續。
結合馬祖在地小農與創新食材業者的SBIR計畫商品,這兩天在高雄麗尊酒店展售,縣府產發處推廣的SBIR計畫其實就是地方創生的具體作為。該計畫正不斷突破創新,但其產品的原料及元素都與傳統有著密切關連,例如老酒、酒糟、金銀花、海芙蓉、淡菜、馬祖陳高等等,這些其實就是我們平時生活會接觸到的點滴,只要透過創意與行銷,諸多傳統的元素就能成為青年返鄉創業的根基。
在全球化與都市化的浪潮下,許多鄉村社區逐漸面臨人口外移、產業凋敝與文化失根的困境,因此多年前國發會在各縣市及各部會推廣地方創生計畫,目的是實現城鄉均衡發展及青年返鄉的目標。「地方創生」一詞起源於日本,意指在地居民主導、運用地方特色資源,透過創新思維重新形塑生活與產業的過程。它強調的是以「人」為中心,讓居民重新發現自身土地的價值與驕傲。馬祖的海島文化創造很多可用的資源,若將創生概念應用傳統生活場域,便能看見一條以傳統文化為根、以青年創意為翼的持續發展之路。
當地居民長久以來所累積的傳統生活智慧與產業技藝,其實蘊藏著轉化的潛力。「地方創生」的概念不僅讓這些傳統生活方式得以保存,甚至能轉化為現代社會的新型生計,成為連結文化、經濟與社會再生的重要力量。國內很多縣市對地方創生結合在地產業的政策越來越重視,而且逐步形成一種體驗式觀光的主流,馬祖今後也會在這股浪潮中展現不同的特色與優勢,但需要官民之間更進一步的用心與巧思。
地方創生的核心,不僅是經濟的再生,更是生活價值的再發現。許多傳統技藝或生活方式,若僅被視為「懷舊傳承」的象徵,終將被時間淹沒;但若能與時下需求對話,則能展現新的生命力,進一步把生活轉換成生計。傳統生活方式的轉化,往往需要跨世代與跨領域的合作;老一輩傳承技藝產業與地方知識,年輕一代帶入設計、行銷與數位工具,透過這種互補關係,傳統的農作、手工藝、飲食文化、信仰活動,都能重新被賦予價值與市場定位。
社論/地方創生就是把「生活」變「生計」
- 202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