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連江縣政府與多個單位合作,舉辦「2025年黑嘴端鳳頭燕鷗學術研討會」,邀請兩岸與國際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這項極度瀕危鳥類的保育行動。這場研討會不只是學術交流,更象徵著一場守護自然、守護未來的集體行動正式展開。
黑嘴端鳳頭燕鷗,是世界上最稀有的海鳥之一,全球族群估計僅存約一百隻。牠有著白色羽毛、黑色頭冠與嘴端特有的黑斑,是許多賞鳥人夢寐以求一見的「神話之鳥」。然而,這樣的美麗背後,卻是一段幾近滅絕的歷史。
自十九世紀中葉首次被發現後,黑嘴端曾消失在世人眼中數十年,被認為可能絕種。直到二十一世紀初,牠們在馬祖的海域中再度現身,才讓人驚覺,這個傳說中的物種竟奇蹟般重返人間。如今,馬祖、澎湖與中國東南沿海、南韓等地,成為牠們僅存的繁殖或棲息區。這些島嶼因此被視為黑嘴端延續生命的重要希望。
然而,奇蹟的出現並不代表安全無虞。黑嘴端的繁殖與生存條件相當嚴苛。牠們群聚築巢,一年只下一顆蛋,若巢被天敵破壞、受到人為干擾或遭遇颱風侵襲,就可能導致整個繁殖季功虧一簣。這種「慢速繁殖」的特性,使牠們難以快速恢復族群。加上棲地遭破壞、海洋汙染嚴重,讓牠們的生存更加艱困。曾經,有人拍下嘴裡卡著塑膠管的黑嘴端,那令人心痛的一幕,揭露了人類丟棄的垃圾如何回到自然,最終傷害到我們共同的家園。
除了技術與科研,更重要的是跨國的合作。黑嘴端是候鳥,牠們的遷徙路線橫跨台灣、中國大陸與南韓等地。若只有其中一地重視保育,族群仍難以生存。這次研討會中,兩岸學者交流資訊、分享觀測成果,正是為了在區域之間建立長期合作的橋梁,讓這項保育行動能延續下去。
事實上,世界上已有成功的例子。曾經同樣被列為極危物種的黑面琵鷺,因為多國政府與民間團體共同努力,如今族群已從幾百隻回升到數千隻。這個經驗證明,只要人類願意行動,生命仍有重生的機會。黑嘴端的未來,也可以如同黑面琵鷺一般,再度在天空中自由飛翔。
不過,要讓奇蹟延續,不能只靠專家與志工。保育的力量,最終仍來自每個人的選擇。減少塑膠製品、拒絕丟棄垃圾入海、尊重自然棲地,都是保護黑嘴端、守護海洋的實際行動。當更多人願意了解牠、關心牠,這場看似遙遠的保育工作,才會真正成為全民的行動。
黑嘴端的故事提醒我們,大自然並非人類的附屬,而是我們生存的一部分。每一個物種的消失,都是生態平衡的一塊拼圖被抽走。也許今天我們還能無感地過日子,但若長久忽視環境問題,最終受害的會是我們自己。守護「神話之鳥」,其實就是守護人類與自然共存的可能。願我們不只在牠消失時才驚覺牠的珍貴,而能在牠仍展翅飛翔的此刻,就開始行動,讓牠的身影長久停留在這片海天之間。
社論/從學術研討會出發 讓「神話之鳥」繼續飛翔
- 202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