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在與同儕相處時,有哪些常見的社交焦慮與同儕壓力呢?
社交焦慮:
「社交焦慮」,又名「社交恐懼」,俗稱「社恐」。具有社交焦慮狀況的人在任何社交場合都可能感到害怕或焦慮,總是擔心被人審視及遭受負面評價。
社交焦慮與害羞內向的差別在於:害羞內向者偏好少人聚會、單獨交流,但這種社交偏好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具有社交焦慮者則是在面臨眾人目光時,會出現心跳加快、喘不過氣、冒冷汗、胃部不適、腦袋一片空白、肌肉僵硬緊繃等症狀。
有將近十分之一的兒童、青少年有社交焦慮狀況出現,輕微的社交焦慮可藉由提升自信、鍛鍊社交技巧等方式改善,若影響生活嚴重,仍需求助醫療,使用藥物、心理治療等方式調適與改善。
同儕壓力:
青少年也時常面臨同儕壓力,指為了融入朋友群或同儕而改變信仰、價值觀和行為。大多時候,同儕壓力是中性的。例如選擇與朋友相同的打扮風格、和朋友喜歡同樣的音樂和電視節目、模仿朋友的說話方式或用詞等;假如交到一群功課好的朋友,也有可能激發學習的動力,即為正向的同儕壓力。當青少年因同儕壓力而出現抽菸、喝酒、翹課等行為,或者為了融入眾人而委屈自己、忽視自己的感受,這時師長或輔導資源便需進一步介入。
資料來源:珍愛生命打氣網
健康話題/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交焦慮與同儕壓力
- 202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