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學期間,我的暑假更不得閒。作為一位擁抱科技的樂觀主義者,我無時無刻都在嘗試著解鎖科技新知,暑假給了我充分的時間挖掘、思索、並且親身體驗AI普及後幾乎每月、甚至每週、每日一變的世界。不妨簡單化為一句大哉問:AI科技究竟為我們帶來(或剝奪)了什麼?當AI技術普遍運用在無人機駕駛載具、新藥開發、語言翻譯、影像辨識等領域,似乎世間萬物皆可與人工智慧連結;未來,一個專案全球協同作業的人數將來到百萬人之譜,而我所關心的教育場景勢必也將隨之翻轉重塑。因此我想透過這篇小文,和大家聊聊生成式AI於教育中的應用,及其在各級學校課程中的結合案例,與師生家長們分享即將開學的「AI新學期」。
傾聽科技、洞察未來、打造教學新紀元
以AI英語口說家教為例,在AI技術突破前,大家總以為我們很難以自然語言(也就是我們的日常對話)和電腦溝通,更遑論用於語言教育。但目前像是「MyET,我的AI口說家教」等語言學習教材都已十分成熟。在傳統課堂上,學生可能擔心發音不純熟、文法錯誤引來訕笑而不敢當眾說英文,久而久之,只會造成更加不敢開口的心理壓力。但運用AI工具,學生可以自己關起門來練習,講錯了,AI也不會笑你,還會跟著你一起反覆練習,成為你的超強學習夥伴;甚至教師端亦可配合運用AI,進行課程設計。再以藝術課程為例,生成式AI在各年齡層教育中,都是非常適合應用於教學輔助的工具。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年齡與認知發展適度導入AI,例如:AI的文生圖(輸入關鍵字,由AI生成參考圖像)可協助小學生一起腦力激盪激發創意,輔助中學生優化作品構圖,並可透過AI與不同媒材聯合實作的經驗,從而進行批判性思考,維持啟發、創作、反思三階段的美藝教育建構。
強大教學數據資料庫、讓學習成效更有依循
課程管理、教材使用、學習歷程與課例研究整合一向是教學工作中沉重的隱形負擔,但利用HiTeach等多種AI數據儀表幫助,教師可即時查閱學生表現、學習歷程與教學策略效果,並支援教研與專業成長。而學習歷程亦可與 LINE 同步更新,便利師生聯絡簿的相關通知,課堂數據則包括出席、成績、作業、測驗等,都可自動推送到學生或家長的 LINE 聯絡簿,透過班級課程簡碼訂閱,即可每日接收個人化的學習資訊,強化親師合作,並兼顧教師的離線使用的便利性,大大緩和了教師「下班時間還要不斷回訊」的時間成本與心理壓力。
另於期末成果展示,更可導入生成式AI進行全面性的規劃,鼓勵師生運用AI進行規劃和策展,結合課程來設計導覽內容,提升學生實作與反思力。如英國BCU大學舉辦的 All Watched Over 展,即融合人機共創與學生策展,強調透明揭露AI參與程度與創作過程,成果斐然。
師生齊心用AI、協作共創新未來
雖然前文提及了種種AI運用於教育的優勢,但我仍不建議全面貿然改弦更張,應當循序漸進,緩慢有序地將AI自然融入傳統教學場景。在初期,建議師生們可一同制定明確的生成式AI使用指導原則,鼓勵在學階段開設AI課程。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人類創意與AI輸出,建立評量規則與創作倫理守則。另可導入如GAN、Diffusion Model等特定技術,讓學生浸淫於學習沉浸感與強化學習效果。我在大學課程裡則使用過諸如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DALL.E 等工具,讓學生進行協作共創與課程整合;AI輔助學習 Excel VBA,亦可有效推進校務行政,利用VBA自動化Excel的複雜任務。這些任務在日常庶務工作中會耗費大量時間,例如報表生成與資料合併,但我們已能使用少量的程式碼與簡易介面實現這些功能,包括動態生成月度報表、自動化圖表更新等,這都是校務順暢運行的一大福音。
面臨即將到來的「AI新學期」,面對浩若繁星的指令集、全新的學習項目,以及和家長生長時代截然不同的新教育環境,想必大家心裡都不免緊張。但我想請各位放心, AI確實將帶來教育革命,但究其本質,仍是提供我們更有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個人化的學習內容-我曾開玩笑,AI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孔子,只要你懂得如何使用,它就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因材施教。讓我們一起迎向「AI新學期」。
馬祖女兒聽海風、聊AI第三篇-AI 新學期,上學更開心/曹筱玥
- 2025-09-04

生成式AI開始普遍應用於各級學校課程之中。

Stable Diffusion 以文生圖的方式(輸入關鍵字,由AI生成參考圖像),可輔助學生激發創意及優化作品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