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語(閩東語)書寫系統,一言以蔽之就是漢字「六書」系統。所謂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它既是漢字的造字方法,也是漢字的分類標準。閩東語文發展至今,並沒有出現如閩南語的「白話字」系統。一般人遇到無字可用時,除了權宜用同音「假借」,或義近「訓讀」來書寫以外,也會用指事(增減筆畫)、會意(關係位置)、形聲(有邊讀邊)的方法來另造新字。
人類文化的進程,是先有語言然後有文字,故文字是因語言而存在的。早年馬祖居民以「討海」、「務農」為主,識字的人並不多,少數社會賢達認為,語音的不同其字形必異。故耆老的遺稿或婦女間流傳的「哭調」手抄本,只有諳悉閩東語者能理解,反之則通讀困難。馬祖語的音變條例非常複雜,詞彙前後字的讀音是連動的。傳統的「文白異讀」現象,往往令人難以掌握。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聞為表達「婉轉」或「輕蔑」語氣而出現「分音」、「合音」、「嗽語」的語言現象,在「音異形異」的制約之下,使馬祖語文的學習難度增加了許多。
大致來說,漢語方言同出一源,各自發展後的語言雖彼此隔閡,但常用字詞幾乎相同,當南腔北調無法溝通時,用「筆談」也能略知情意。以下就馬祖語基本的用(造)字法,每一項各舉三例為大家做簡單的說明。
一、 同音假借
1、毛:本義是毛髮,閩東語說ㄇㄛˋ(moˋ),假借作「無」使用。
例句:我身咧毛錢。(我身上沒錢。)
2、鄭:本義是方國名稱,閩東語說ㄉㄤ^(tang^),假借作「錯誤」義使用。
例句:汝讀鄭呵了。(你唸錯了。)
3、石:方言假借做數目語詞的「一」,讀音為ㄙㄨㄛㄏ ( suoh)。
例句:伊石個儂生活。(他一個人過日子。)
二、 同義訓讀
「訓讀字」與「本字(或習用字)」的關係,是建立在字義同近上,兩者之間,字形和字音不必做密切連結。
1、「蹲踞」的閩東語是講ㄇㄝˋ(meˋ),因為無正確的字形可用。只好手寫「蹲」的字形,口唸ㄇㄝˋ(meˋ)的音。
例句:伊蹲許摘西瓜。(他蹲在那邊摘西瓜。)
2、先以「今」字訓讀「此刻、現在」的ㄉㄤ+(tang+),後來加「亻」為「仱」,和「今」ㄍㄧㄥ(king)的音義區隔。
例句:今今我先去睏。(現在我先去睡覺。)
3、先以「會」字訓讀「能理解」的ㄚ^(a^),後來加「亻」為「儈」,和習用字「會」的音義做了區隔。(它的本字是「解」。)
例句:我會捌汝老嬤也是馬祖儂。(我知道你太太也是馬祖人。)
三、接收傳統的簡體字
1、礼:禮也,《說文》所載的大篆字形。
例句:禮貌野重要。(禮貌很重要。)
2、粇:糠也,《集韻》所收的異體字。
例句:儂食米,豬食粇。(人吃米,豬吃米粇。)
3、弃:棄也,《說文》所載的古文字形。
例句:汝放弃自家的權利。(你放棄了自己的權利。)
四. 用六書的會意法造字
1、汆、氼:潛水。馬祖語說ㄇㄟㄏˊ(meikˊ)。第一個字形表示人要入水了。第二個字是表示人已在水面下了。兩個都是典型的會意字。
例句:我逐逐年夏季都會去橫山 殼菜。(我年年夏天去亮島潛水摘淡菜。)
2、閄:馬祖語唸ㄏ廿ㄩˋ(hoeyˋ)。字形結構是「人躲在門後以嚇人」,人若在門中就變成「閃」了。
例句:揢閄儷!(把他嚇一嚇。)
3、奀:馬祖語唸ㄋㄟㄥ(neing)。形容人枯瘦、乾癟、長不大的形體。
例句:者儂會做奀奀略。(這個人的外表有一點乾癟的感覺。)
五、 以六書的形聲法造字
1、:牡蠣也,馬祖語唸ㄉㄧㄝ^(tie^)。馬祖有風味小吃「
餅」。
例句:馬祖餅野好食。(馬祖的牡蠣油餅很好吃。)
2、覭:躲避、躲藏。方言說ㄇㄧㄥ(ming)。本字或許是丏,《說文解字》說:「丏、不見也。象壅蔽之形。」
例句:覭覭討討著覭密呵。(捉迷藏要躲嚴密一些。)
3、拋:文旦、柚子。馬祖語說ㄆㄡ(phou)。人們將拋棄的拋改為木部,經過約定俗成,最後也被社會接受了。
例句:拋皮會做得藥。(柚子皮能做藥。)
六、增減筆畫造出新字
1、圡:馬祖社會以「土」替代「塗」,而「土」、「士」形似易混難分,故傳統土木匠師加「、」為「圡」唸做ㄊㄨˋ(thuˋ)。
例句:伊娘爹是做 師傅。(他父親是土木師傅。)
2、冇:馬祖社會唸ㄆㄤˇ(phangˇ),字義為空心、空虛、不結實。
例句:三月份的 野冇。(三月份的螃蟹是空心不結實的。)
3、 :乳汁、乳房。馬祖話唸ㄋㄟㄥˋ(neingˋ)。加「囗」以和「乳」字的形音義做區別。
例句:依嬭抱倪囝囝食 。(媽媽抱著嬰兒在吃奶。)
七、為區別文白異讀而造新字
1、籽:馬祖話唸ㄐㄧ+(tsi+)。耆老寫「菜籽」不寫「菜子」。
例句:去台灣買菜籽轉來栽。(去台灣買蔬菜種子回來栽種。)
2、 :樹木也。方言說ㄑㄧㄨˇ (tshiuˇ)。取音近的「臭」,加上同性質的「木」做部首而成樹的方言字。此字《戚林八音》有收。
例句:春水是栽木臭的好日子。(春天是種樹的好時期。)
3、䟰:步行、走路也。馬祖話唸ㄍㄧㄤˋ (kiangˋ),加「足」有別於「行」。
八、為合音詞造新字(新字只要同音即可。)
1、:否定詞,馬祖話說ㄇㄚ^(ma^)。是「勿解」ㄇㄝˋㄚ^(meˋa^)的合音詞,「勿」在此是訓讀字,「解」在此用白讀音。
例句:我捌伊念候轉來。(我不曉得他何時回來。)
2、斌:ㄅㄧㄥ(ping),是「表兄」的合音詞,也有耆老寫成「彬」。
例句:我斌姓劉。(我表哥姓劉。)
3、黁:ㄋㄡㄥ(noung),馬祖語稱姪兒,是「倪囝孫」的合音詞。根據反切原理,先將「倪囝」拼切成ㄋㄤ+(nang+),再以它和「孫」字相拼而成「黁」。
例句:閩東、閩南的儂,都是揢「黁」告啦「孫」。(閩東和閩南的人,都是把「姪兒」稱做「孫」。)
九、為分音字造新詞(下字只要同音即可。)
1、撐:ㄊㄤ(thang),字義為撐起,分音成「撐啷」ㄊㄚ ㄌㄤ(tha lang)。動詞以重文疊字構詞,上字鼻音韻尾會丟失,下字聲母要改成ㄌ(l)。
例句:揢傘撐啷起呵。(把傘撐起來。)
2、鼓:ㄍㄨ+(ku+),字義為鼓動、攪動。分音成「鼓嚕」ㄍㄨ+ ㄌㄨ+(ku+ lu+)。動詞以重文疊字構詞,開尾韻的上字不變音,下字聲母要改成ㄌ(l)。
例句:糖著鼓嚕儷乍會烊。(糖要攪一攪才會融化。)
3、反:ㄅㄟㄥ+(peing+),字義為翻轉、翻身。分音成「排冷」ㄅㄝ+ㄌㄟㄥ+ (pe+ leing)。上字鼻音韻尾會丟失,下字聲母要改成ㄌ(l)。
例句:煎魚莫掏稠稠排冷。(煎魚不要常常翻動。)
十、為「嗽音」詞的書寫安排漢字
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馬祖人把一個動詞發成雙音節的語音。這個雙音節的動詞語音,常常用來表現「輕蔑」、「快速」、「順暢」、「簡易」、「不在意」等語氣。語氣詞是加在動詞前面,且和該動詞雙聲,韻母則不出ㄧ(i)或ㄧㄥ(ing)兩類。如:
1、「習」寫去:快快寫完。ㄙㄧˊㄙㄧㄚ+ ㄛˇ,siˊsia+ oˇ。
2、「比」扒底呵:快快的扒入口。ㄅㄧˇㄅㄚˋㄌㄧㄝ+ㄛ+,piˇ paˋlie+ o
3、「玲」領出來:立刻領出來。ㄌㄧㄥˊㄌㄧㄤ+ ㄖㄡㄏˊㄌㄧˇ,lingˊliang+ jouhˊliˇ。
4、「挺」吞底呵:吞下去吧。ㄊㄧㄥˇㄊㄡㄥ ㄋㄧㄝ+ ㄛ, thingˇthoung nie+ o+ 。
引號中的文字用任何同音字皆可。
所以探討馬祖語的書寫系統時,若先提升口語程度,則書寫能力的培養當可得心應手。
閩東語小學堂/馬祖閩東語的書寫系統概述/圖與文:陳高志
- 2025-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