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話題/愛不再是沉重的責任:馬祖家照者的溫柔戰役

  • 2025-08-06

 高齡化離島的家庭照顧挑戰,需要的不只是勇氣,還有制度與社會的溫柔支撐。

 在馬祖,有一群人,日復一日守在家中,照顧著行動不便、身體失能的親人。他們或許不被大多數人看見,卻是家庭安穩與社區穩定的無名英雄。隨著馬祖地區高齡化速度攀升,這些「家庭照顧者」所承擔的壓力與困境,也逐漸浮出檯面。

 如何讓照顧的愛不再是一種壓力?如何在有限資源中,建立起支持照顧者的溫柔網絡?這是一場看不見硝煙,卻需要集體努力的溫柔戰役。

一、家照服務是什麼?

 家庭照顧支持服務(以下簡稱家照服務),是為了支援照顧失能親人的家屬所設計的社會服務體系。照顧對象可能是中風臥床的長者,也可能是失智症患者、身障人士,當他們無法獨立完成如穿衣、如廁、進食等日常活動時,就會進入「失能照護」的階段。

 對許多家庭而言,選擇讓親人留在家中照顧,是出於情感、文化與經濟的多重考量。然而,照顧需要的不只是愛心,還需要正確的知識、持續的體力、穩定的心理與足夠的社會支援。家照服務,正是為了讓這份愛能持久而不是消磨的關鍵。

二、馬祖的照顧風景:美麗與困難並存

 1、地理限制下的照顧斷層

 馬祖四鄉五島分布廣、交通不便,每逢天候不佳,航班停擺,照服員與醫療人力無法如期支援。部分鄉島更面臨服務完全中斷的風險。即使目前已有基層衛生所與社區資源點,但照顧需求的廣度與深度,遠超出現有人力能負荷的範圍。

 2、「老人照顧更老的老人」的現實

 因應人口外移,大量青壯年旅居本島或海外,許多家庭中,年邁的夫妻互相照顧,甚至九十歲母親照顧七十歲的兒子也屢見不鮮。缺乏協助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也可能健康亮紅燈。

 3、家中照顧者,多是男性為主

 不同於本島多以女性為主要照顧者,馬祖許多家庭的照顧者,反而是丈夫、兒子或弟弟。以113年本縣主要照顧者之資料分析,連江縣主要照顧者中男性佔比高達56%,男性照顧者比例偏高與連江縣的地理與人口結構密切相關。馬祖地處離島,長期面臨青年人口外流、女性人口外移的情況,導致在地中高齡家庭成員多為男性。部分女性選擇赴外地就學或工作後未返鄉,照顧責任自然落到留在家中的父親、兄弟或丈夫身上。

 這些男性照顧者往往同時承擔經濟負擔與照顧責任,在缺乏社會支持網絡下,更容易陷入「沈默的照顧」困境。

 有些男性長者獨自照顧失智的太太多年,也有兒子因父母年邁返回馬祖成為主要照顧者,卻面對難以啟齒的情緒困擾與生活瓶頸。男性照顧者普遍不擅表達情緒,也較少主動尋求外援,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孤立、憂鬱與健康惡化。

 4、「我只是做我應該做的事」

 馬祖人的家族觀念與人情文化深厚,許多照顧者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麼「特別」之處。這樣的謙遜,雖令人動容,卻也讓他們錯過了應有的資源與喘息支持。

三、家照支持怎麼做?

  從馬祖出發的四個方向

 家庭照顧並不是單一事件,而是長期且複雜的過程。對馬祖的家庭照顧者而言,照顧工作往往是全天候、無假期的,尤其是當協助者稀少、交通不便,壓力更難以言喻。家照服務的方式與目的,提供以下最實用、最貼心的支持:

 1、喘息服務:讓照顧者能短暫休息一下

 許多照顧者從早到晚無法離開家中,就連去醫療院所看診、去市場買菜、參加喪禮或親戚聚會都成為奢侈的願望。喘息服務可提供照顧者「暫時換手」的機會,由受訓人員到家中短時間協助照顧、或協助安排短期安置,讓照顧者能安心放空幾個小時、甚至一兩天,重新整理身心狀態。

 對於許多馬祖的男性照顧者而言,這樣的喘息,不只是生理上的「空檔」,也是情緒上的出口。有人說:「我不是不願意照顧,只是好幾年沒跟朋友好好吃過一頓飯。」

 2、到宅照顧技巧教學:讓照顧更安全、省力

 家照服務會安排專業人員(如職能治療師)到家中,根據個案狀況教導照顧技巧,包含翻身拍背、洗澡協助、移位技巧、防壓瘡方法、失智應對等。對於沒有護理背景的家庭成員來說,這些知識非常重要,可以降低意外風險,也減少照顧者自己受傷的可能。

 尤其對力氣大的男性照顧者來說,長期用「蠻力」照顧,其實容易造成肩頸或腰部受損,有正確技巧輔助,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能更輕鬆。

 3、協助申請補助與資源媒合:不再自己苦撐

 不少照顧者其實不知道,政府提供許多長照補助、輔具補貼、交通接送、居家服務等,卻因為資訊不清或不熟流程,而錯過了申請的機會。家照服務能成為「橋樑」,協助照顧者了解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協助辦理相關申請流程,減輕經濟負擔與生活壓力。

 在馬祖這樣的離島環境,有專人願意「幫你打電話、幫你問清楚、幫你報名」,就能替照顧者省下許多不必要的奔波與焦慮。

 4、心理與情緒支持:照顧心情,也要照顧照顧者

 長期照顧往往伴隨著焦慮、憂鬱、無力感,甚至有些照顧者會感到被社會「忘記」了。透過家照服務,可以安排定期的關懷電話、面對面訪視,甚至在條件允許下提供專業心理諮詢,讓照顧者不再獨自面對情緒困境。

 特別是馬祖許多男性照顧者,習慣壓抑情緒、不善表達心聲,但透過有同理心的社工、醫護人員主動傾聽與關懷,也能慢慢打開心房,走出照顧孤島。

 當「愛」變成一種長期的負擔,甚至讓照顧者陷入身心俱疲的困境,我們就該思考:這樣的愛,還能維持多久?照顧工作不該只靠家庭單打獨鬥,而應該有制度、有社會、有社區共同支撐。馬祖的照顧環境,充滿挑戰,但也蘊含希望。因為這裡的人,願意陪伴、願意守護。我們需要做的,是讓這份愛,有更多資源可以靠、有更多喘息可以借、有更多人一起走。

 在這條溫柔的戰役路上,我們照顧的,其實不只是那位臥病在床的親人,更是那個堅守日常、守護家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