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神保佑的橋仔村/文:姚文邦

  • 2025-07-31

 清晨七點,馬祖北竿的海風吹拂著山谷,帶著些許鹽味與島嶼特有的青草香。我們一家四口站在橋仔村口,孩子們興奮地左顧右盼,彷彿這座隱身於壁山下的聚落,是一座等待她們發現的祕密花園。

 「爸爸,這個村子怎麼叫橋仔啊?是有很多橋嗎?」姊姊問。

 「『仔』在馬祖話裡是『小』的意思,這裡以前是一個小村子,在山谷間蓋起幾棟房子,有條小溪,就這樣叫做『橋仔』了。」我邊說邊指向村中那座小石橋,「看到那座小橋沒?這是老村民生活的見證。」

 站在橋上望去,橋仔村的屋舍緊貼山壁層層疊疊,紅瓦灰牆間點綴著老舊廟埕與晨光灑落的藤蔓花影。孩子們拉著我們往村裡走去,踏進這座傳說中的「一村八廟」之地。

 「這裡的廟怎麼這麼多?真的比人還多嗎?」妹妹眨著眼睛問。

 「呵,真的有這種說法。」我笑了笑。「早年漁民出海靠天吃飯,風浪不測,能求平安的神明就多一尊是一尊。慢慢地,每座廟都有了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信徒,也成了村裡不可或缺的存在。」

 我們先走進村中心的「三廟一體」區。這裡原本是三座分別供奉不同神明的小廟,後來因空間有限合建成一體,共同守護這座村落。三尊神祇共處一室,既代表村人對信仰的敬重,也象徵著彼此包容與守望。

 「爸爸,這三個神明會吵架嗎?」妹妹捧著小臉,好奇地望著神桌。

 我笑出聲來,輕拍她的頭。「神明不吵架,他們心很大,會一起照顧大家。就像你跟姊姊有時會搶玩具,可一遇到颱風或生病,就會守在對方身邊,對吧?」

 女兒們不好意思地笑了,點了點頭。她們年紀雖小,卻在一次次旅行中漸漸懂得了「家人」與「守護」的意義。

 穿過老街,便來到橋仔的「漁業展示館」。孩子們一看到那艘復刻的漁船模型便大叫著奔去。「哇!這是以前出海的船嗎?爸爸,你有開過這種船嗎?」

 「爸爸沒開過,但我當兵時坐過登陸艇喔,比這個還大。」我笑著跟她們一起研究魚網與鹽缸。牆上的黑白老照片記錄著橋仔昔日的海上繁華,漁獲、鹽業、轉運港的榮景,與如今幽靜村落的模樣,形成強烈的對比。

 妻子輕聲感嘆:「從熱鬧到寧靜,橋仔的歲月感像老茶一樣,初入口澀,回甘深長。」

我點頭,「或許這就是馬祖的魅力,一半風,一半塵土,一半信仰。」

 接近中午,我們走到橋仔澳口左側的小碼頭。夏日微光灑落,水面波光粼粼。這裡曾是前往高登與亮島的重要補給口岸,如今雖不再喧囂,但仍保留那份「守望邊陲」的沈穩氣質。

 碼頭邊,一艘小艇正準備載客前往大坵島。幾位遊客已穿上救生衣,準備去尋找野放的梅花鹿。我們沒安排出海,但看著孩子們眼裡閃爍的光芒,我悄悄和妻子點了點頭。「明年暑假,帶她們去島上露營吧。」

 午後,我們漫步在橋仔休閒廊道。這條新闢的景點,將村口與88據點相連,全長約一公里。沿途設有涼亭觀景臺,可將無人島礁與海天一色盡收眼底。

 「爸爸,這個欄杆好酷喔,像炮彈耶!」

 「沒錯,這是240炮彈改裝的。以前馬祖可是前線,要防敵人上岸,所以很多廢棄軍用品都被改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哇,好像是用戰爭的東西變成和平的風景耶!」姊姊的話讓我一愣,心中頓生敬意。

 「你說得很好,這就是『轉化』的力量。從防禦到開放,從封鎖到旅遊,馬祖的這一段歷史,也藏在這條小路裡。」

 最後一站,是孩子們期待已久的「開心農場」。它是馬祖唯一以生態生活為主題的綠建築園區。孩子們在這裡餵雞、拔草,跟著導覽員學認香草與水生植物。太陽落山時,整個山谷泛起金色的光,一家人在綠意中笑聲不斷。

 「爸爸,我長大以後也想蓋一座可以種花、養雞、還能看海的房子。」姊姊倚在我肩上說。

 「爸爸到時候來幫妳搬磚。」我摟緊她,感受到一種說不出的滿足。

 橋仔,或許只是馬祖地圖上一個不太起眼的小地名。但對我們一家來說,這裡是一個讓人學會敬畏與守護的所在。信仰、自然與歷史,在這裡靜靜流淌,像村尾那條緩緩的小溪,洗淨浮躁,滋養心田。

 我們離開的時候,村口風鈴響起,像是神明在耳語:「再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