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之味在台北/文:劉宏文

  • 2025-07-21

 說起台北的福州餐廳「新利大雅」,老一輩的馬祖人大概無人不曉。民國五十年代,因公來台,或探親訪友的馬祖鄉親,若有餘裕,都會上那裏打打牙祭,吃紅糟鰻、爆雙脆,或一大碗公的海鮮米粉。六十年代以後,大批馬祖人移居台灣,宴客會餐、家族聚首,乃至兒女婚宴,也以這家餐廳為首選,原因無它,惟家鄉之味而已!

 「新利大雅」的前身「勝利」餐廳,民國38年在西門町萬國戲院邊開業。距今已有76年的歷史,目由第二代老闆蔡政見先生經營。蔡老闆說,他的外公於對日抗戰之前,即已從福州來台,落腳彰化經營事業。當時全台各地約有三萬多福州人,其中台北市最多,分別住在延平北路、迪化街、萬華一帶。

 早期來台的福州人,大多從事鐘錶、金工、石刻、佛雕、刺繡、漆藝等行手工行業。台北知名珠寶藝品店「點石齋」的主人即是蔡政見的大姊,早年許多達官貴人與書畫大師的的落款印章,都是出自他門的手藝。1949年以後,隨國府軍隊撤退來台的民眾約三十餘萬人,其中閩籍就佔六、七萬人。除了少數公教之外,一般人多以福州三把刀(菜刀、剃刀、剪刀),概括福州人從事最接近庶民生活最的「做衣食」行業。

 蔡政見先生說,外公在福州本是大戶人家,日常吃食都由家廚燒煮。來台後仍保持福州飲食習慣,母親耳濡目染,也燒得一手地道閩菜,把福州菜的蝦油味、糖醋味與糟香味把握得恰到好處。母親的手藝不久就在福州圈傳開,大家便慫恿她開店。此時,適逢國府自大陸撤退,台北湧入許多福州同鄉,於是,在外公支持下,「勝利」餐廳在西門町漢中街開張,母親即是老闆又是主廚。

 當時主打的幾道菜,其實都是外公老家的日常吃食,包括魚丸、太平燕、海鮮米粉、糟熗花螺、醉 生、紅糟鰻魚、糖醋排骨、八寶芋泥等等,其他佛跳牆、全節瓜、荔枝肉、爆炒雙脆、瓜燒白菜等較高檔的風味佳餚,後來成了在台馬祖人婚宴請客的傳統大菜。

 那個年代,馬祖人生活普遍清苦,極少外食。少數幾間小食店隱在街頭巷尾,賣些扁肉、包子、魚丸、魚湯之類。家裡若有稀客,便到店裡煮一碗扁肉,老闆用木製托盤端著,熱騰騰走過街市,大家都知誰家來了客人。另有幾間較大型的「館店」,坐落大村,平日多是軍人或公教光顧。店內沒有菜單,寥寥幾道菜名貼在牆上,不外乎糖醋排骨、炒三鮮、炒肉片等,還有豬肝麵、肉絲麵,紅紙毛筆字龍飛鳳舞,非常顯眼。

 所以,那時的馬祖人極少吃到大餐,真正大快朵頤的時機是在傳統婚宴。酒席要擺三天,三大宴八小頓的陣仗,一般餐館根本應付不來。主人將「廚師傅」請到家裡,臨時在屋外結一座土灶,安上大鼎,運來柴薪,竹箄盛裝的食材層層上架,吆喝喧嚷,整個村子都是酒菜的氣味。

 大宴由次日中午的「伴角」開始,主要是為了答謝包含轎夫在內的青壯勞力;晚間上場的「佳期暝」最隆重也最豐盛,內親外戚與村內的戶長幾乎都是座上賓。最後一天中午「姿娘酒」最溫馨,上桌的都是婦女,犒賞她們連日擺桌擺椅、端菜送湯、洗碗洗盤的辛勞。平日在家裡連正餐都甚少上桌的女眷門,圍坐一起,嘻嘻哈哈,互相敬酒,難得輕鬆。等大宴結束,她們還要挨家挨戶將桌椅碗盤物歸原主。

 三天的酒宴雖然油水豐盛,菜餚卻多半「粗平直」,以量取勝;所謂「魚丸太平燕,乞汝騙蜀騙!」從開場的拼盤(海蜇頭、油炸花生、祭灶料、筍絲…),到太平燕(鴨蛋、肉燕)、包餡魚丸、骹膀(豬腳)、全節瓜(黃魚)、糖醋排骨、紅糟鰻魚到八

飯與收尾的鳳梨甜湯,主打的就是「飽」,至於刀工擺盤、外觀色澤,乃至餐桌底下雞犬爭食的衛生條件,就不是那麼講究了。

 所以,吃慣番薯鹹魚的馬祖人,初到台灣,見識到勝利餐廳的湯湯水水,才知紅糟、蝦油、酸筍與雞鴨魚肉的排列組合,可以如此豐富而多元。民國59年高一暑假,我首次來台,就讀師大的舅舅領我去吃海鮮米粉,同行的還有一位經營台馬貨輪的家鄉大佬。菜單送來,大佬攤開點菜,噗的一聲,菜單撕成兩半。跑堂與他相識,笑笑說:「依哥莫急,汝欲食的荔枝肉勿會飛去!」

 民國六十年代,勝利餐廳股東重組,分別在西寧南路經營大雅餐廳與新利餐廳,菜色自然延續了「勝利」時期的傳統。當時,多位海保部隊退役的官兵也加入經營,不是股東就是廚師,甚至有馬祖青年鄭玉梅、徐海平等在此拜師學藝,後來都成為知名觀光飯店的主廚。北竿嘉興飯店,人稱一把刀的倪興官先生,曾是大雅餐廳的廚師,他的拿手菜「瓜白」與「炒雙脆」在馬祖可說遠近馳名。現住東莒福正村的鄭玉貴先生,即是鄭玉梅的弟弟,他釀的老酒在莒光極有口碑。鄭玉貴說,哥哥學習福州菜之餘,師傅也教他釀老酒,過年都會釀一罈好酒,從除夕喝到元宵,他的老酒釀法就是那時跟哥哥學的。

 民國九十年代,大雅與新利餐廳合併為「新利大雅」,遷至峨嵋街今日公司七樓營業,後來又搬到康定路,去年再搬到西寧南路繼續經營。蔡政見先生說,七十多年來,餐廳位址數次遷移,但外公傳下來的家鄉滋味始終不變。福州「聚春園」與三坊七巷老字號「同利」肉燕的老闆曾來台北交流,他們都說「大雅新利」保留了更多早期福州菜蝦油與糟香的原汁原味。

 除了傳統口味的堅持,「新利大雅」也釀老酒,糯米、水與酒麴的比例與馬祖的釀法雷同,但他們會加酒藥(白麴)。蔡政見先生說,台灣天氣溼熱,這樣發酵比較穩定,酒也不易變酸。比較特殊的是,如果清明之後繼續釀酒,天氣轉暖,釀製過程中還要添加一些米酒,避免不良菌種的滋長。他說,釀酒主要是自飲,取酒糟入菜,也會分享給識貨的客人。

 每年農曆三月十日,尊循舊俗,他們都要祭拜外公從福州分爐來的三仙爺。當日備幾桌酒席,邀請老朋友、老主顧喝老酒、吃閩菜,談家鄉事。這位曾經在北竿壁山服預官役的閩菜傳承者說:「老酒養生,不能不飲,也不可多飲!」創業已近八十年的老店,牆上貼有一句自擬的語錄:「讓懷舊者找到安慰,讓嚐鮮者看到堅持。」我們馬祖人來此,在海鮮米粉的蝦油味裡,在爆炒雙脆的糖醋味中,在紅糟鰻魚的糟香味內,既找到安慰,也看到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