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在時代的更迭中,標記著重要事蹟,是研究歷史文化的重要史料;旅遊每回邂逅懷舊石碑,我總會停下腳步,觀賞與體會字裡行間的意涵,期能啟發多元而廣泛的思維,帶來寫作靈感。
旅遊台南,專程造訪頗負盛名的「大碑林」,此石碑林位於府城南門公園內,園區林木蒼翠,景色優美,漫遊其間,閱覽一塊塊排列井然有序的大石碑,探索先人留下的履痕,腳步格外輕鬆愉悅。
大碑林的匯聚呈現,主要是台南地區在日據時代因應城市重新規畫,將具有歷史價值的石碑,集中放置於此,並建有古樸的亭子,保護這些文資,以免極具歷史價值的史料因散置各地,造成毀損。的確,古物的維護相當不容易,用心才能為歷史留下珍貴資產。
石碑林計有六十二座石碑,數量冠全國;有些石碑字跡已模糊不清,但依然可隱約推測其大致意涵;有些則相當清晰,可詳細檢視其內容,體會其立碑意旨;仔細閱覽,其內容相當多樣,概有:記功碑、修建碑、建築圖碑、示告碑……等;由於內容多樣而豐富,吸引不少歷史學者及旅人來尋幽訪勝。
石碑往往蘊藏豐富的歷史文化軌跡,註記歷史重要事件,記得當年戍守馬祖莒光島時,在東莒島南端,有一座「大埔石刻」,頗具歷史價值,雖經歲月淘洗,文字仍蒼勁有力,碑文內容︰「萬曆彊梧,大荒落,地臘後挾日,宣州沈君有容,獲生倭六十九名於東沙之山,不傷一卒,閩人董應舉題此。」碑文要旨即在表彰名將沈有容的智謀與善戰,在不傷一兵一卒下俘獲倭寇,堪稱「上兵伐謀」的例證,由於石碑連結歷史記憶,牽繫社稷安危,現已列為馬祖地區三級古蹟;再者,石刻周遭視野良好,是聽濤賞景的絕佳場域,已被推薦為旅遊馬祖莒光必遊勝景。
馬祖東莒島「大埔石刻」的發掘,源起於一九五三年駐防國軍在整理陣地構築工事時,在荒煙漫草的島上,發現此具有歷史價值的石刻,報請相關單位專案維護;為保護古蹟,現建有古色古香的懷古亭,供眾人參觀與緬懷史蹟;歲月流轉,隨著時代環境的變遷,外島開放觀光後,歷史悠久的大埔石刻,成為莒光島的旅遊熱點。
造訪大埔石刻,可領略馬祖地區在戰略上的重要性,亦能體悟抗倭名將沈有容的用兵奇謀,對明代抗倭歷史的研究,頗具參考價值。
歷史不斷向前演展,古蹟刻畫先人的智慧,走讀懷舊石碑,領略先人智慧與血汗留下的輝煌史頁,內心蕩漾著無限的崇敬與知福惜福的感懷。
石碑刻畫歷史記憶/文與圖:潘憲榮
- 2025-0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