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清明連假到馬祖觀光的好友,在FB貼出數張旅遊照片,其中為了紀念代號「擎天部隊」所興建的「一柱擎天」紀念碑,最為吸睛,那高聳入雲的白色水泥柱,在陽光下展現堅守岡位、守護疆土的豪情,讓人感受到滿滿的正能量;看著照片,不禁讓我想起默默矗立於松山文創園區一隅的煙囪,水泥造的巨大煙囪,雖已刻印著歲月痕跡,卻仍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在歷史建築、現代化大樓襯托下,猶似打不倒的勇者,充滿希望和力量。
松山文創園區的前身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場」,創建於一九三七年日治時期,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更名「台灣省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廠」,到了一九四七年再更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松山菸廠」,專門生產捲菸、菸絲及雪茄等菸草製品。
生產菸草製品所需的菸葉,進到廠區除由人工揀選,就是要進行蒸燻的作業,其所需的核心動力,全仰賴於由鋼筋混泥土建造的鍋爐房裡,三具巨大鍋爐燃燒煤炭產生的蒸氣動能,而燃燒煤炭後的廢氣,則由高達三十六公尺的煙囪排出;在尚無台北一O一等超高樓層環繞的年代,拔地而起的煙囪,不僅是整座菸廠最醒目的建築物,也是台北市最具代表性的地標,更是許多當地人回家的路標。
記得剛來台北的時候,面對迷宮般的街道,常常分不清東南西北,當時若要跟同學、同事約見面,大多會選擇國父紀念館,因為只要看見松山菸廠冒著煙霧的大煙囪,就可以找到通往國父紀念館的道路;因此,對異鄉人來說,迎風而立的煙囪,就如黑夜裡的燈塔指引船隻航行,給人帶來方向與撫慰。
隨著經濟型態轉變及都市更新,曾是東南亞規模最大、最先進的松山菸廠,於一九九八年停止生產,二O一一年轉型為充滿藝文氣息的文創園區,並正式對外開放,原本是菸廠生產動力的鍋爐房卸下任務,蛻變成可讓遊客享受懷舊風情的咖啡館;至於被列為禁地的煙囪道內,曾限時開放給民眾進入探訪昔日菸廠動力來源及古蹟石磚,領略歷史韻味及煙囪之美。
照片裡的一柱擎天紀念碑,彷彿在與海風一起記錄北竿的歷史風華,而典藏松山菸場前世今生的鍋爐房煙囪,即使被高樓大廈環繞、遮蔽,仍挺直地訴說著許多光陰的故事,並與台北一O一遙遙相望,一同譜寫台北市的新樂章。
迎風而立/文與圖:李玲茹
- 2025-05-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