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嶺頭村:四季有景 全域皆遊

  • 2025-05-20
嶺頭村42號歷史建築重獲新生。

嶺頭村42號歷史建築重獲新生。

遊客在伏虎岩遊玩。

遊客在伏虎岩遊玩。

 【福州晚報訊】不久前,閩侯大湖貓山海拔1200多公尺的伏虎岩上野生杜鵑花盛開。紅色花海下,坐落著一個名叫嶺頭的小村莊。

 近年來,透過系統化運營,新舊駐村書記和當地村民雙向奔赴,讓嶺頭村的不同資源產生化學反應,用獨有的方式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以杜鵑花海打造鄉村旅遊品牌

 每年4月前後,大湖貓山上的300多英畝野生杜鵑花盛裝。 2021年,這片紅色花海登上央視首次『出圈』,之後每年都吸引許多遊客前來賞花、拍照。

 為了提升遊客的遊玩體驗,嶺頭村建造了一條登山步道。截至目前,貓山杜鵑花海已接待遊客近2萬人次,大大促進了村里苦筍、花菜、粉乾、油餅等特色產品的銷售。

 面對「花經濟」的局限性,嶺頭村駐村第一書記林龍錦和書記朱必孔深思熟慮後認為,必須找準定位,挖掘更多特色資源,才能確保鄉村旅遊持續發展。在他們的努力下,嶺頭村及週邊的自然風光被逐一挖掘:山東村的龍井溪涼風習習,適合夏日避暑;蔣厝林村的千畝草場秋季光污染極低,是觀賞銀河的絕佳之地;陳九源村的牛姆作為閩侯姆最令人高峰,是觀賞銀河的好兩季。

 趁熱打鐵,林龍錦利用自己擅長製作短片的優勢,透過空拍的形式展現嶺頭村一年四季的風景和獨特玩法。他接連發布了多部介紹當地土貨的作品,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條以「春有百花秋有星,夏有涼風冬有雪」為定位的鄉村旅遊特色產品線逐漸形成。

 此外,嶺頭村也依托近2000畝的野生柃木資源,發展「甜蜜經濟」。目前已有5戶村民投身養蜂事業,每年共可增收十萬元。

夏夜螢火蟲

引發旅遊熱潮

 「讓嶺頭村再次『出圈』的,是當地的螢火蟲。」朱必孔說,去年初村里開展宣傳片拍攝活動,眾多旅遊、昆蟲領域的網絡大V來到村里踩點拍攝。在一次閒聊中,他向大家透露了村裡20多個出現螢火蟲的地點,這立刻引起了一名擁有300多萬粉絲的昆蟲類部落客的興趣。這名部落客提出了「多少隻螢火蟲才能照亮書上的字」的問題,並策劃拍攝了關於嶺頭村螢火蟲的自然探索短片。

 影片中,夏夜的田間,點點螢火蟲光閃爍,構成了一幅獨特的畫面。這段影片迅速在網路上走紅,引發廣泛關注和熱議。

 暑假期間,福州週邊及江浙滬地區的3,000多位遊客陸續驅車湧入嶺頭村,讓村民既驚訝又緊張。 「車輛沿著村道排成長龍,村裡但凡能搭帳篷的地方都被遊客佔領了。」朱必孔說,面對這一情況,鄉里和村里緊急調動幹部,連夜指揮交通、維持秩序。

 在這過程中,嶺頭村村民的純樸和熱情得到了充分展現。他們大開家門,不僅免費提供空地給遊客停車,還讓他們隨意使用自家的衛生間,並熱情地邀請他們喝茶聊天。這些舉動無形中增加了遊客對嶺頭村的好感。

 遊客聚集大大促進了村里土特產的銷售,地裡一些還來不及收割的蔬菜、玉米等也被遊客搶購一空,為村里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老宅重生

成了蝴蝶標本館

 去年底,林龍錦3年的駐村工作結束。在閩侯縣住建局工作的朱小琛,在新一屆駐村選派中選擇了自己的家鄉嶺頭村,決心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為家鄉的發展貢獻力量。

 朱小琛將目光投向了因年久失修和颱風侵襲而破損的嶺頭村42號歷史建築。他利用先前購買的歷史建築保險撥付的資金,以及村民自籌的十多萬元,對這棟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老宅進行了全面修繕,使它重獲新生。

 為進一步提升老宅的利用價值,嶺頭村積極與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開展校地合作,將老宅的一部分區域打造成蝴蝶標本館。這個標本館不僅可以接待參觀、研學的遊客,還為村民提供了一個展示和出售自己製作的蝴蝶標本的平台,增加了他們的收入。

 去年,嶺頭村舉辦「大美嶺頭」農產品推介會,將「大美嶺頭」這一IP融入農產品的外包裝設計中,讓每一件農產品都成為宣傳嶺頭村美麗風光和豐富文化的移動廣告牌。

 朱小琛也計畫在老宅區域內新增農村商貿交易中心功能。目前該計畫已進入財政審查階段,可望為嶺頭村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

 朱小琛說,嶺頭村不僅擁有秀美的自然風光,還有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村裡積極弘揚朱子文化,傳承家風家訓。作為老區基點村,嶺頭村還有多處文化資源,見證了先烈的英勇事蹟,彰顯著歷久彌新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