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狀元之鄉群星閃耀

  • 2025-05-06
長樂第一所書院德成書院遺址。

長樂第一所書院德成書院遺址。

明狀元馬鐸第宅。

明狀元馬鐸第宅。

 【福州晚報訊】長樂素有「狀元之鄉」的美譽,這源自於其歷史上在科舉考試中湧現出許多傑出人才。尤其是宋代至清代期間,長樂學子在科舉中屢拔頭籌,成為閩地文教興盛的代表。 「狀元之鄉」美譽的背後,是長樂教育的發展史,更是一部「耕讀傳家」的史詩。從古代書院瑯瑯書聲,到今日院士閃耀學界,教育始終是長樂高品質發展的動力,也是僑鄉生生不息的文明密碼。

科舉成就輝煌

 根據《長樂進士》一書,長樂歷史上曾出了11名狀元,他們分別是:林慎思(博學宏詞科第一)、陳誠之、姚穎、陳良彪、鄭性之、姚勉、陳文龍、馬鐸、李騸、陳謹、韓敬。

 唐代林慎思,字虔中,號伸蒙子,世居長樂崇賢鄉欽平里鴻山(今長樂潭頭鎮大宏村)。唐咸通五年(864)薦部試不第,鹹通十年(869)中進士。翌年再試,中宏詞科第一。廣明元年(880)十二月中旬,黃巢率起義軍攻占長安城,林慎思領兵迎戰,力不支,踞床怒罵黃巢,終遇害。唐昭宗褒其門曰『忠義名家』,追封水部尚書,諫『忠烈』。林慎思精通經史,博採儒、道、法諸家而自成一派,著有《伸蒙子》三卷、《續孟者》二卷。

 陳文龍,莆田人,從小就讀於長樂阜山明教堂,南宋鹹淳四年(1268)高中狀元,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他以忠烈氣節聞名,元軍南下時堅守興化(今莆田),城破被俘後絕食殉國,被後世尊為民族英雄。陳文龍的成就不僅是長樂科舉的巔峰,更成為福建科舉史上的標誌性人物,其祠堂、讀書處(明教堂)及他倡導的陳塘港史蹟至今猶存,被視為文脈象徵。

 陳誠之,紹興十二年(1142)狀元,知樞密院事;鄭性之,嘉定元年(1208)狀元,同知樞密院事,資政殿大學士;馬鐸,明永樂十年(1412)狀元,因閩劇《馬鐸一日》,馬鐸

 明代長樂進士人數激增,湧現了許多高官名士。明代長樂出現了「兄弟同科」「父子進士」等佳話,彰顯家族教育的成就。清代長樂共出進士50餘人,舉人、貢生數百人,雖無狀元,但科舉成績仍居福建前列。

「狀元之鄉」這樣形成

 長樂「狀元之鄉」美譽的背後,離不開長樂獨特的文化教育環境。

 崇文重教的社會風氣。長樂自唐宋以來受中原文化傳播影響,民間以讀書入仕為榮,宗族常設「學田」資助貧寒學子。

 私塾與家學流行。大家族如玉田鄭氏、鶴上鄭氏等,世代延請名師,形成『科舉世家』,藏書樓、族學制度完善。宋代朱熹曾在長樂龍峰學院講學,奠定長樂理學根基。祖籍長樂的黃榦持續發揚朱子之學。東溪精舍培養了多名進士,走出『東溪十才子』,包括兩個狀元(馬鐸、李騸)和一個榜眼(陳全)。

 社學普及。長樂社學有四處,分別為高隍社學、河陽社學、龍南社學、石梁社學。

 地理與經濟優勢。長樂位於閩江口,海上貿易繁榮,經濟富裕為教育提供了物質基礎。移民文化與海洋精神催生了開放的學術氛圍,人才輩出。

 千年古邑,文風熾烈。一個個關於狀元的佳話至今仍在傳頌,長樂保留許多教育遺跡,成為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長樂第一所書院德成書院遺址、長樂文廟(孔廟)遺址、龍峰書院遺址、狀元陳文龍祠,以及馬鐸、陳謹故居等,見證科舉盛況。

 在長樂民間婚俗中,有新娘出嫁攜帶「狀元燈」的傳統,寓意家族文運昌隆。清代梁章鉅推動的楹聯藝術,與科舉文人群體密切相關,至今盛行。

「狀元文化」綿延傳承

 「狀元文化」的滋養讓長樂這片土 明狀元馬鐸第宅。林小龍供圖地文風更盛,為後世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環境和養分。長樂教育發展根植於深厚的文化底蘊,依托僑鄉資源與海洋文明,形成了「崇文重教、僑資助學、人才輩出」的鮮明特色,成為福建乃至全國縣域教育的典範。

 長樂基礎教育均衡優質、名校群。長樂一中、長樂華僑中學、長樂師範附小等形成優質教育帶。打造行走的思政課特色課程,如海洋文化實踐課(閩江口濕地研發)、長樂三中的《大思政課-行走的課堂》,強化鄉土認同。職業教育對接產業,長樂職業中專學校開設紡織技術及行銷、針織工藝、電子商務等專業,校企合作率達85%。

 如今,長樂被譽為『院士之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衛星攝影測量奠基人王任享,就出生於長樂鶴上鎮大架村。

 本省著名文史學家盧美松認為,長樂「狀元之鄉」的美譽,既是對其歷史上科舉輝煌的褒揚,也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累積。從南宋狀元陳文龍到明清進士群體,長樂透過教育融合儒家文化、海洋精神等,傳承了獨特的文教傳統。這項傳統不僅輸送了大量人才,更在現代延續為對教育與知識的尊重,成為長樂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