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藍眼淚的季節,馬祖因為過去主打藍眼淚行銷議題,而另一項同期出現的螢火蟲生態大戲可能被忽略了。多年前農委會特生中心經過多年的研究調查,在馬祖的莒光及北竿分別發現了莒光黃緣雌光螢和北竿雌光螢,這兩種螢火蟲是全台特有的品種,不僅在學術研究上有其重要地位,未來若能透過生態復育以及棲地營造,螢火蟲也能為馬祖春季觀光加分。
春季是最熱門的賞螢期,根據調查全台約有65種螢火蟲,其中馬祖的莒光及北竿就有兩種。螢火蟲生態是環境的重要指標,只有不受污染的地方才會出現螢火蟲。台灣因特殊的地形和氣候,全年從平地到高山、從城市公園到原始森林,皆可觀賞到不同種類的螢火蟲,而每年的4至6月更是最佳賞螢期,台灣甚至有旅行社以賞螢為主題推出套裝行程,部份露營業者也會以螢火蟲為號召吸引消費者,可見螢火蟲是可以帶來商機的。
不論是莒光還是北竿,發展螢火蟲商機就能提升留宿率,去年度北竿鄉舉辦的觀光座談會中,有旅宿業者提出北竿雌光螢基地的營造計畫,希望透過更積極的手段達到規模性的復育目標,進而成為地方重要的觀光資源之一。遊客在馬祖追淚行程若能加入賞螢活動,就能產生值回票價的效應,也能為馬祖觀光多元性提供正面作用。
結合在地自然資源與保育教育的觀光模式日益受到重視,良好的環境能孕育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其中螢火蟲便是極具代表性的生態指標物種之一。馬祖至今仍可見螢火蟲生態,表示整體環境尚屬良好,因此不論觀光還是環保角度出發,透過螢火蟲生態為號召發展觀光都是可行的。馬祖的螢火蟲不一定能成為觀光的主角,但肯定可以是最佳配角,牠不僅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更能深化民眾對環境保育的認識與參與。
任何產業都需要推手,為了讓生態旅遊永續發展,推動環境友善設施與教育宣導刻不容緩,我們鼓勵社區參與與青年返鄉創業,馬祖的生態旅遊有多種型式面向,而政府扮演環境營造的角色,民間成為永續的推手,只要生態能維持,生計就能有所保障。未來期望在政府政策引導、學術研究支撐、社區與民間力量參與下,讓馬祖的螢火蟲也能創造另類商機,同時也因為螢火蟲帶來的生態指標更有助於馬祖整體形象的加分。
社論/不要忽視小小螢火蟲的魅力
-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