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民健康署最近的調查,近3成(26.9%)菸品販售業者未查驗證件即販售菸品給疑似未滿20歲者,其中以檳榔攤違規率為最高(38.6%)。「青春,從拒菸開始。」使用任何菸(煙)品,或是吸入「二手菸」、「三手菸」,對發育中的孩子健康皆會造成嚴重傷害。政府、業者與民眾應共同攜手落實,拒售菸品予未滿20歲者並維護無菸環境,遵守販賣菸品3步驟「問年齡、出示證件、告知法令」,一起守護未滿20歲國人之健康。
菸害防制法已於112年3月22日修正施行,禁菸年齡由未滿18歲提高至未滿20歲,國民健康署委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於去(113)年5月至11月期間進行「喬裝測試」調查,結果顯示,在全國22個縣市合計854家菸品販售場所中,仍有26.9%的菸品販賣業者未查驗證件直接販售菸品。顯示業者的員工教育訓練、法規認知及落實執行等,仍有持續改善的空間。
隨著社會對健康意識的提升,許多國家和地區開始加強對菸品的管制,特別是針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拒絕向未滿20歲者販售菸品,不僅是保護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促進社會整體福祉的必要之舉。首先,青少年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對於菸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質的抵抗力較弱。研究顯示,早期接觸菸草會對青少年的大腦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增加成癮的風險,並可能導致長期的健康問題,如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因此,限制未滿20歲者接觸菸品,有助於降低他們未來成為重度吸菸者的可能性。
其次,販售菸品給未成年人的行為不僅影響個人健康,還會對社會造成負擔。吸菸所帶來的醫療費用和生產力損失,最終會由整個社會承擔。根據相關研究,吸菸者的醫療成本明顯高於非吸菸者,這對於公共衛生體系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因此,從經濟角度考量,限制未成年人的吸菸行為,能有效減少未來醫療資源的浪費。
再者,菸品的販售與社會風氣密切相關。當社會大眾普遍接受吸菸行為時,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影響,認為吸菸是一種時尚或成年人的象徵。透過法律和政策的限制,可以改變這種社會認知,讓青少年更容易遠離菸品的誘惑,從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年輕族群應警覺,不要落入菸商行銷包裝與話術的陷阱,不論是初次吸菸者嘗試使用或已是菸品混用的吸菸者,皆會造成菸癮無法戒斷,還會造成發育中大腦等健康傷害。
依菸害防制法第17條第1項規定,任何人不得供應菸品予未滿20歲之人,違反者最高處新臺幣25萬元的罰款。鑒於實務上業者有難以辨識消費者年齡之情事,依同條第2項規定,業者應要求消費者出示足資證明年齡之文件;消費者拒絕時,應不予販售。
最後,拒絕販售菸品給未滿20歲者的政策,還能促進家庭和社會對青少年健康的關注。這一舉措不僅僅是對法律的遵守,更是對未來世代負責的體現。透過教育和宣導,讓青少年意識到吸菸的危害,從而自發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總結來說,拒絕販售菸品給未滿20歲者是出於對青少年健康的保護、對社會經濟負擔的考量及對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廣。只有通過這樣的措施,才能為青少年創造一個更健康的成長環境,並最終改善整個社會的健康水平。
社論/打造無菸環境 落實拒售菸品給未滿20歲青少年
- 202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