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十一月初偕妻返馬,出席《戰地之框》新書發表會,這是一本由三位長駐馬祖的台灣朋友所寫。全書深入訪談台馬兩地的家鄉耆老,在戰地政務結束三十年之後,回顧戒嚴年代的馬祖民情,以及後軍管時期,摸索島嶼未來的點點滴滴。此書封面選用攝影家阮義忠1979年拍的北竿照片,我非常喜歡。小朋友從老屋窗口探頭張望,眼神充滿期待也帶一絲迷惑,等待他的會是怎樣的世界?
發表會隔日,即與妻搭船往黃岐。在此之前,經商有成的堂弟一直慫恿我們往福州一聚。他在永泰縣近郊新購一幢別墅,食宿方便,又有溫泉可泡,著實讓窩居豐原已有五年未出遠門的愚夫婦,驛馬心動。
那天搭船的人非常多,八點半抵福澳碼頭,購票窗口已大排長龍,我們前一日雖已預訂,仍然排了近一小時才拿到船票。團隊、散客、有預定、無預定混在一起,船公司的作業系統似乎未能趕上旅客的多樣需求。船票不劃座位,後登船的旅客只能在艙底最貼近船艏處找到座位,那裡是全船顛簸落差最大之處。等一切就緒,鳴笛啟航,已超過預訂開航時間近半小時。
十一月的海水色澤黃濁,完全不見夏天的碧藍。海浪力道兇猛,就在一板之外轟轟然撞擊船身,一陣強過一陣。記得家父曾云,搭船要「心跟船䟰」,想像自己與船身合為一體,配合海浪節奏同步起伏,就不致暈船。不過,此招若遇上補給船這類龐然大物就不管用了;那種不著邊際,漫長的近乎絕望的深沉晃動,根本無法達成人船合一的境界。至今,我仍可嗅到五十年前,昏暗船艙傳來嘔吐物的酸餿臭味。
小船開得很快,大約35分鐘即抵黃岐港。老一輩說,當年從橋仔開航的「黃岐渡」,如果順風順水,一早揚帆,來得及在黃岐午餐;若風向不對,海上迂迴,不要說趕上「食暝」,能平安抵達已屬萬幸。黃岐原是連江縣最大漁港, 2014年開通白沙—黃岐航線,才有客運碼頭。因航程短,很快吸引不耐海上晃蕩的旅客。如果不是直往福州,從黃岐登岸再轉車往連江、長樂都很方便。陸上行車,畢竟比海上顛簸來得快適一些。
船靠碼頭停妥,人先下船,辛苦的船務人員,徒手接力,將所有行李移到岸上,大家再蜂擁認領。這樣的場景,去程與回程每天要發生兩次。找到行李,通關便很快速,雙腳就定位,臉孔辨識,閘門打開,我那位剃光頭,一身紅T恤、牛仔褲的熱情堂弟,還有美麗的弟媳,已經笑呵呵等在出口。他領我們走向一台黑色休旅車,日本原裝,紅色真皮座椅猶有新車的氣味,疫情顯然沒有影響到他製鞋工廠的生意。
二、
車子往福州方向駛去。堂弟熟門熟路,在官塢附近遇到一海產市集,停車買海鮮。我注意到擺攤的小販,散在地面的小盆小籃都是龜足貝、鍾螺、花蛤、牡蠣、活章魚等潮間帶的「討沰貨」,與介壽市場外所售幾乎一樣,連攤主的衣著、髮式與攬客的口音也別無二致。不久,堂弟拎回四隻大紅蟳,蟹殼上骨碌碌一對眼睛探頭探腦。堂弟說,這一帶的野生紅蟳媲美瑯岐,肉細膏肥,價錢只有福州一半,他不時驅車來買。他還說,紅蟳與螃蟹不同,蟹膏不能太多,否則蟹肉就柴了。看來,他除了顛覆我對螃蟹的認知,幾年來商場酬酢,對飲食的鑑賞也早已超脫「吃飽喝足」的基本底線了。
車抵永泰縣城,街景立即倒轉到30年前我初來福州的年代。大街兩旁多是三、四層高的水泥樓房,有些陳舊,一樓都是各式各樣的店面,飲食、雜貨、服裝、五金…。這裡的特產是一種當地人稱「蔥餅」的袖珍燒餅,蛋塔大小,除了香蔥原味,還有紫菜、香菇等口味。時過中午,我們找了一家小店,點了撈麵、餛飩湯,搭配剛出爐的小蔥餅,非常解飢。特別是那碗撈麵,以當地特產茶油拌之,簡單撒上蔥花,簌簌幾大口一掃而光。馬祖話「撈(lo)」就是汆燙,此後幾日,在 福州、長樂、馬尾、連江等地,到處都可看到「撈麵」「撈化」的店招,唯獨馬祖沒有看到。語言如同萬物,即便同根同源,不同環境之下會各自長出不同的模樣。
堂弟的別墅距離永泰縣城大約20公里,沿著大樟溪一路蜿蜒往西,層巒疊翠,水色青碧。在一片綠意之間,經常會看到幾棟八、九層高,現代化玻璃帷幕樓房,叢集大樟溪兩側,非常顯眼。堂弟說,這些都是建水壩、開公路補償農民的安置房。原來在溪邊養雞飼鴨,在樹下吸菸攀講的鄉間日常,於今都懸到半空;往昔鄉人橫向移動串門子,現在得搭電梯垂直上下。我不免想到,當他們用抽水馬桶時,會不會跟初到台灣的馬祖人一樣,眼看水肥嘩嘩隨流水沖走,暗自嘆息:「野可惜啊!」
堂弟所居社區佔地頗廣,有一百多棟坪數與樣式各異的別墅,基本維持永泰當地黃土牆、黑磚瓦的民居特色。管委會挨家挨戶輸送溫泉管線,依用量照錶收費。入住當晚,我們就享受了設在庭院一角的戶外溫泉。明月高掛,修竹輕輕搖曳,水溫表顯示攝氏42度,雇請的保姆已將白日所購四隻紅蟳蒸熟,端到池邊小桌。此情此景,讓我聯想1992年夏天,我偕父親初訪闊別50年的老家,當時住在福州的旅館。天氣炎熱,堂弟敞著上衣,踩一雙解放軍鞋,來旅館吹冷氣,一進房門,便直接仰臥床上,一面嚷嚷:「野爽快呀!野爽快呀!」當時如何想到,30年後的今天,我們會在溫泉池旁,裹著浴巾,在迷濛的蒸氣中,飲酒啖蟹。(未完待續)
福州行(上)/文:劉宏文
- 2024-12-23

黃岐馬頭等行李的旅客。

烤蔥餅的小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