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已經是台灣必須面對重大的國安問題,而失智症又因其疾病的特殊性,受到許多人重視,根據衛福部今年的統計,六十五歲以上失智人口約35萬人,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失智症的照護非一般疾病可以比擬,家庭及社會的負擔極大,因此失智症照護也被列入長照3.0的關注重點,但及早發現介入治療,可以有效延緩惡化,緩解家庭與社會的壓力。
台灣失智症盛行率超過百分之八,六十五歲以上失智人口突破三十五萬,健保資料庫五二五八位被診斷為輕度至中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發現整體存活中位數為7.69年;其中四十至六十四歲年輕型失智症,平均餘命為十三到十四年、六十五歲到七十歲為十二年、七十歲到七十九歲有十年,八十歲以上平均餘命僅四到六年。
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存活時間雖比高齡發病者長,但認知退化速度比高齡發病者快,即使身體狀況較長者佳,鮮少有心、肺、腎臟等相關共病,但照顧複雜程度不亞於照顧高齡失智者。若有高血壓、糖尿病、癌症、心臟病、慢性肺病等共病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每增加一至二種共病,餘命也將縮短一至二年。學者的研究結論建議,照顧無共病的年輕型阿茲海默症患者,應規劃長達十四年的照顧計畫,六十歲左右的患者需規劃十二年,七十歲左右也應有十年的照顧方案,對於家庭與社會都是沉重的負荷。
早期失智症的徵兆非常細微,像是記憶力減退、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言語表達或書寫有困難、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不參加社交活動或者不適當的行為及情緒個性的改變等,必須同住者細心的觀察。當家人出現失智初期症狀,或經確診為初期失智的患者,必須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意見,早期介入治療,就有機會避免病況持續惡化,引進各項照護資源,對患者與家人的生活品質可以提供很大的幫助。
雖然失智具體發生原因無有定論,但家中有失智症病史、三高、肥胖、抽菸或有憂鬱傾向者,都是高危險群,女性發病率更達男性的一點五倍。另外,一般認為失智症的病因,很大部份是來自生活習慣,要預防失智的發生,只要改變多數的不良生活習慣,就可以大幅度減少失智者發生機會。
民間企業捐贈連江縣衛生局3千份「CogMate腦年齡測試」,有需要者可以主動申請,或者透過縣立醫院失智共照中心安排檢查,倘確認是失智症初期的認知障礙後,儘快就醫可以在這段有可能治癒或有效延緩惡化的黃金時間,施予適當的藥物治療或照護,對患者最有利。
社論/預防失智 早期發現
- 2024-11-06